(三)孔子怎样编《易》 
  
 
  关于孔子如何整理《易经》的问题,我们认为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孔子把主要与‘鬼谋’(向鬼神问吉凶)的《易》改变为主要与‘人谋’(人自造吉凶)的《易》,是思想上的一个进步。”[51]《易经》作为一部占卜之书,本是一个神学迷信的体系;而经过孔子的解释,《易传》就纯然是一个哲学理性的系统了。因此,对神学性的文本作一种哲学化的阐释,这是孔子处理《周易》的根本原则。
 
  孔子之所以能如此,与其思想体系的人本理性特征是有密切关系的。孔子一向“不语怪、力、乱、神”[52],“敬鬼神而远之”[53],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54],是重人事而轻鬼神的,所以才造成了《周易》性质的根本转变。如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哲学史就是一部易学史,那么,这条历史长河乃是发源于孔子释《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