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商量[1]

爱的商量 [1]

作者按:本文是1994年为四川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读者报》所写的通俗文章,原文没有注解。这次整理,加上了脚注,用以注明出处,并校订了讹误。

“爱”是个令少男少女们怦然心动的字眼儿。但这个字本来的意思却是索然寡味的:文字学家认为,它的意思是“行貌”——走路的样子。[2]“爱你没商量”[3],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有什么好商量的?但我对文字学家的解释颇有些怀疑:那“爱”字的繁体,当中不是明明白白有一颗“心”么?[4]能爱,原是人的本性;有心,便会爱。不会爱,便是没心肝。堕入爱河的人,表白自己的爱情叫“我的心”,有一首流行歌曲,就叫《月亮代表我的心》[5]。人们形容一对恋人,叫作“心心相印”。

说到“恋人”,咱们不妨看看“恋”字。当初是没有“恋”这种写法的,而写作“娈”。[6]这个字最初是形容女子美貌的。[7]《诗经》里说的“娈彼诸姬”[8],就是众位美丽姑娘的意思。后来又引申为爱慕[9],这就是“恋”的意思了。但跟今天的“恋”字比较,还是有所区别:其一,“娈”专指男人对女性的爱慕。那时候,女子对男子是不宜主动表示感情的,应该“让我们的心上人儿自己去猜想”[10];好不容易被他猜着了,也得“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11]。极而言之,那时根本不存在女性对男性的选择权利。其二,“娈”特指对美貌的爱慕。在封建时代里,女性在男人眼中唯一的身价只是她的容颜,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所谓“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12]。当杨贵妃在唐玄宗跟前春风得意之时,正不知有多少“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13]的悲剧。后来“娈”和“恋”分化为两个词,“娈”专指美貌,而且已不限于女性,例如男妓就叫“娈童”;“恋”则专指爱慕、恋爱。

两人恋爱,今天又有一种说法:她和他“好”。一个“好”字,似乎贴切地表明了恋爱的归宿,即“女”和“子”的结合。[14]“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古代传说有一个美男子,就叫“子都”。○10古代男子除有姓、名,还有字、号。在字里,他们特习惯这个“子”字。例如孔夫子门下有几个高才生,叫子贡、子张、子夏、子路、子游、子舆。所以,“女”“子”相配就“好”。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常通婚,所以后世称男女结合叫“结为秦晋之好”,又叫“百年之好”。今天称情人为“相好”,婚事叫作“好事”。

不过,这并不是“好”字本来的意思,因为“好”字里头那个“子”并不指男子,而是指女子。[16]“子”最初的意思是小儿,所以不分男女。例如处女又叫“处子”,孟老夫子曾反问一个人:“逾东家之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17]所以,“好”的字面意思[18]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女孩子”;而“好”的字义又跟“娈”一样,形容女性的美貌,即今天所谓“长相好”。可见那时男人“爱你”并不是“没商量”的,首先就得看你是不是“好”。

【注释】

[1]原载《读者报》1994年1月28日。

[2]许慎:《说文解字·夊部》。按照许慎的意思,“爱”作为爱慕的意思是一个假借字,爱的本字应该是“㤅”(《说文解字·心部》)。

[3]这里是借用王朔小说《爱你没商量》的字面说法。

[4]“爱”字的繁体是“愛”,中间有个“心”字。但许慎认为这个“心”跟“旡”一起构成“㤅”,而作“爱”字的声符,没有意义。

[5]孙仪词、汤尼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娈、恋为古今字。”

[7]《诗经·小雅·车辖》“思娈季女逝兮”毛传:“娈,美貌。”

[8]《诗经·邶风·泉水》。

[9]《说文解字》:“娈:慕也。”

[10]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插曲《红梅花儿开》。

[11]李白:《长干行》。

[12]李白:《长干行》。

[13]元稹:《行宫》。

[14]《字诂》:“好,从女、从子,盖和合二姓以成配偶,所谓‘好’也。”

[16]《说文解字》的解释有所不同:“好:美也。从女、从子。”意思是说“好”指“女子”。所以段玉裁注:“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

[17]《孟子·告子下》。

[18]“意思”二字,排版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