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怎样编《礼》
                    2025年10月14日
                
                
                  (四)孔子怎样编《礼》 
   
  
 
由于孔子所编之《礼》的原貌已不可见,我们只能从他关于“礼”的其他论述中加以探求。
首先,上文所述孔子在编辑《尚书》时所遵循的“从周”的原则,也同样适合于对《礼》的选编。就孔子对周礼的极端推崇来看,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需要着重指出的一点是:孔子对周礼并非全盘接受、生搬硬套,而是主张采取一种“因革损益”的态度。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55]关于这种态度,《论语·卫灵公》里有一段具体形象化的记述:“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因此,可以肯定,在选编《礼》时,孔子必定是以周礼文献为主而有所损益。这种有“因”(继承)有“革”(损益、改革、发展)的态度,是很可取的。
此外,孔子在对《礼》的编辑中高度重视原始文献资料的实证。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56]当时的杞国和宋国的礼制之所以不足为凭,是因为它们缺乏古典文献的实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