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疑义五则[1]

杜诗疑义五则 [1]

在当代杜诗研究论著中,傅庚生的《杜诗析疑》是较有影响的一种。[2]此书于“文革”劫难后出现较早,多有发明;但是仍有不少疑点,可谓瑕瑜互见。唯其流传较广,不可不辨,故笔者不揣浅陋而提出商榷,也是遵循傅先生所引陶潜诗的意思:“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各则或作字句考释,或作题旨评析,而总题为《杜诗疑义》。

朱鹤林在《杜诗辑注序》中提出:

夫诗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指事陈情,意含讽谕,此可解者也。托物假象,兴会适然,此不可解者也。不可解而强解之,日星动成比拟,草木亦涉瑕疵,譬诸图罔象而刻空虚也。可解而不善解之,前后贸时,浅深乖分,欣忭之语,反作诮讥,忠剀之词,几邻怨怼,譬诸玉题珉而乌转舄也。

我们对杜诗之中“不可解”的,不可强作解人;“可解”的,也不可自以为必是“善解”。笔者正是本着这样的态度,来讨论杜诗里的疑义。

另外,我们有疑则析,无疑则罢;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以,我们远不是要讨论所有的杜诗(不过所讨论到的,绝大部分都是名篇);讨论到某一篇,也不冀求面面俱到。我们只是想沿着《杜诗析疑》的脚印,再作一番审视考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