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音”说的缘起,是由于前人不识古音的结果。自晋代以来,人们读《诗经》《楚辞》恰如我们今天读杜诗古体,感到韵脚不和谐,却又不知道语音有古今之变,以为字音从来如此,凡不相谐的韵字,都是用临时随意改读的权宜之计来求得和谐的。东晋徐邈作《毛诗古音考》即用这种办法注《诗》。例如《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誓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诗中“土”“处”都是上声,唯“顾”字为去声。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毛诗音》注“顾”字云:“徐(邈)音‘古’。此亦协韵也。”北朝沈重也作《毛诗音》,用“叶音”之法注《诗》。例如《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经典释文》引沈重注“南”字:“沈云:协句,宜乃林反。”隋唐之际陆德明作《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于是“叶音”之说大倡。例如《召南·采》:“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斋季女。”陆氏注“下”字:“协韵则音‘尸’。”又如《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陆氏注“驱”字:“协韵亦音‘丘’。”又如《小雅·北山》:“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陆氏注“号”字:“协韵户刀反。”

直到南宋,一代儒学大师朱熹作《诗集传》,可谓集《诗经》“叶音”说之大成。该书对破除汉儒诗学陋说,正确理解《诗经》有巨大贡献,唯其不识古韵,动辄随意改读韵字,为后世古音学家所诟病。

《诗集传》为《诗经》韵字注音,往往大谬不然,乃至荒唐不经。例如《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诗集传》注第一节的“虞”字“叶音牙”,第二节的竟然是“叶五红反”。其实,本诗中的“虞”字并不是韵字。又如《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朱子注“鲜”字:“斯践反,叶想止反。”注“洒”字:“十罪反,叶先典反。”这首诗的用韵问题至今尚存疑,然而无论如何,“鲜”不可能读sǐ,“洒”不可能读xiǎn。又如《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集传》注“中”为“叶诸良反”,“宫”为“叶居王反”。其实这三句是该诗的附歌,“中”“宫”自谐韵,并不与“上”谐韵。

《诗集传》由于滥用“叶音”,结果往往同一个字不知究竟该作何读。例如一个“母”字,《葛覃》注“莫后反”,《蝃》注“叶满补反”,《竹竿》注“叶满彼反”,《杕杜》注“叶满洧反”,《宫》注“叶满委反”。这简直是字无定音、随心所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