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编《易》
                    2025年10月14日
                
                
                  (三)孔子为何编《易》 
   
  
 
“《易》以神化”这句话,今天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在现代汉语里,“神化”的意思是“使……变得神秘起来”,这正好与孔子的意旨相反,因为孔子是把神秘性的《易》改造成哲学性的《易》。其实司马迁讲的“神化”不是使之神秘的意思,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对“六经”功用的总体概括中看出来:跟“节人”“发和”“道事”“达意”和“道义”等语一样,“神化”这个短语应理解为动宾关系,即“神”是一个使动词,“化”是名词,而“神化”的意思应是“使化神”。什么是“化”?就是教化或政教。按照儒家学说,教化或政教相当于今所谓政治。什么又叫“神”呢?“阴阳不测之谓神。”[78]“神”不过是对以阴阳二气为基本范畴的古代自然哲学的概括,这个自然哲学体系,就隐含在《周易》之中。所以一代大儒荀子也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序,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79]因此,所谓“《易》以神化”,不过是说:孔子之所以编《易》,是要为现实的政治伦理教化寻求一个哲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