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杜甫作诗依《切韵》用韵吗?

《切韵》作者陆法言,生卒不详,名词,以字行,隋代临漳(今属河北)人。《切韵》为唐宋韵书之祖,创立韵书编制三大原则:(1)按调分卷。全书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五卷(平声字多,分为两卷)。(2)按韵分部。这里所谓“韵”仅指韵母的韵腹和韵尾,不含韵头介音。卷一为上平声26部,卷二为下平声28部,卷三为上声51部,卷四为去声56部,卷五为入声32部。全书五卷分韵凡193部。(3)按纽等分小韵。“纽”指声纽,即今所谓声母;“等”指等呼,即韵头介音(无韵头者则指韵腹)的舌位高低(四等)和唇形开合(两呼)。《切韵》每个韵部之内,又分若干小韵(亦即同音字组),而划分小韵的标准,是兼顾声纽和等呼的。

长孙讷言笺注《切韵》,主要是做两项工作:校订文字,增加注释。对于《切韵》本身的韵目系统,长孙讷言并未做过改动。因此,把杜诗的韵字跟《切韵》笺注本的韵目加以比较,也就等于是跟《切韵》原来的韵目加以比较。

《唐五代韵书集存》所收笺注本《切韵》,包括三种写本:第一种存平、上、入三声;第二种只录有平声由东部至鱼部九韵;第三种存上、去、入三声,但都不全。比较起来,第一种较可靠。这里,据王国维摹本,列出第一种内所存韵目:

上平声

五支   六脂   七之   八微   九鱼

十虞   十一模   十二齐   十三佳   十四皆

十五灰  十六咍   十七真   十九文   二一元

二二魂  二三痕   二四寒   二五删   二六山

下平声

一先   二仙   三萧   四宵   五肴   六豪   七歌

八麻   九覃   十谈   十一阳  十二唐  十三庚  十四耕

十五清  十六青  十七尤  十八侯  十九幽  二十侵  二一盐

二二添  二三蒸  二四登  二五咸  二六衔  二七严  二八凡

上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旨   六止

七尾   八语   九麌   十姥   十一荠  十二蟹

十三骇  十四贿  十五海  十六轸  十七吻  十八隐

十九阮  二十混  二一很  二二旱  二三潸  二四产

二五铣  二六狝  二七筱  二八小  二九巧  三○皓

三一哿  三二马  三三感  三四敢  三五养  三六荡

三七梗  三八耿  三九静  四○迥  四一有  四二厚

四三黝  四四寝  四五琰  四六忝  四七拯  四八等

四九豏  五○槛  五一范

入声

一屋  二沃  三烛  四觉  五质  六物  七栉

八迄  九月  十没  十一末  十二黠  十三 十四屑

十五薛 十六锡 十七昔 十八麦  十九陌  二○合  二一盍

二二洽  二三狎  二四叶  二五怗  二六缉  二七药

杜甫作诗有时是严格按韵书用韵的。且以人们所熟知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例,该诗全部韵字(身陈宾神亲邻津淳沦春尘辛伸鳞真新贫踆秦滨臣驯),除一个“踆”字外,都在笺注本《切韵》的真部中。而且这个“踆”字也很可能是“逡”字之误,因为笺注本《切韵》真部有“逡”字。总之,杜甫这首诗的用韵跟笺注本《切韵》的韵部非常吻合。

但是杜甫更多的时候并不遵守韵书的韵部。他往往合用韵书上相邻的几个韵部,甚至兼用并不相邻的韵部。例如《送高三十五书记》,其韵字在笺注本《切韵》韵部中的分布如下(括号外是杜诗韵字,内是韵书韵目):

师(脂)   为(支)   飞(微)   儿(?)

辞(之)   威(微)   知(?)   仪(?)

麾(支)   思(之)   时(之)   涯(佳)

悲(脂)   随(?)   归(微)   诗(之)

杜甫这首诗的韵字,横跨支、脂、之、微、佳五个韵部。虽然其中支、脂、之、微四个韵部相邻,但是跟佳部却相去甚远。这个例子证明:杜甫作诗不按《切韵》用韵。

以上是用平声韵的例子。下面再看一个用入声韵的例证《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三韵》:

适(昔)  赫(陌)  (锡)  壁(锡)  尺(昔)

寂(锡)  沥(锡)  石(昔)  击(锡)  射(昔)

宅(陌)  伯(陌)  僻(昔)  觌(锡)  碧(昔)

坼(陌)  脉(麦)  戚(锡)  隔(麦)  赤(昔)

镝(?)  积(昔)  敌(锡)  席(昔)  逆(陌)

狄(锡)  策(?)  释(昔)  迫(陌)  昔(昔)

这首诗的韵脚也横跨了笺注本《切韵》的锡、昔、麦、陌四个韵部,因而没有遵循《切韵》。由此可见,杜甫作诗用韵不受韵书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