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种梦想
1999年国庆节的时候,我把妻子和儿子接到了北京,想让快5岁的儿子在清华大学好好转转,让他领略一下名校的风采。
参观清华园,最主要的当然是清华学堂、图书馆、大礼堂、工字厅以及工字厅后面的荷塘。
这一天我带着妻儿参观了二校门、清华学堂和大礼堂,一拐弯来到了位于大礼堂西边的闻一多先生纪念碑前。纪念碑前安放着闻一多先生的坐像,身后的石碑上镌刻着先生的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碑文是闻一多先生手笔,儿子对草书认不清,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并把闻一多先生的事迹讲给他听。儿子虽然还不满5岁,但理解能力已相当强了,看得出来他基本理解了我的讲解内容。他时不时地提问,也让我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再往前走,便来到了自清厅,妻子把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背了出来,当她背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的时候,还指着荷塘里的莲叶给儿子看,儿子听得也很认真。
看到自清厅旁边的纪念碑文,妻子驻足良久,她看得非常认真。碑文很长,突然,儿子发出了朗读的声音。他逐字逐句地念,自己认识的字,念得很清楚;碰到不认识的字,也不问我们,而是自己发出一个特别的读音。对于不同的生字,似乎读音还不一样,脸上的表情十分专注。原来他在用自己的感觉体验文字的快乐。
儿子这样念着碑文,我和妻子就在旁边站着,静静地等他。
等到儿子把碑文全部念完,我们才继续游览清华园。
欣赏完荷塘美景,我们进入了工字厅。工字厅里百花斗艳,松柏苍青,巨大的水杉把一个小院子遮蔽得颇有几分秋意。里面有不少的游人,但大家全都安安静静的,并不像一般的旅游景点那样喧哗。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工字厅的最北面。北屋正门上高悬着一块“为人民服务”的匾额,儿子认出了“人民”两个字,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念“为人民服务”,并给他详细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爸爸,我长大了也要为人民服务。”儿子说,声音不大,但语气十分坚定。我们正小声说着话,门“吱呀”一声开了,一名满头银发的老者推开房门,跨出了门槛。
我定睛一看,出来的正是著名水利水电工程结构专家张光斗先生。我赶紧趋前一步,想帮着张先生关上房门,张先生说了声谢谢,却执意要亲手把房门锁上。我看着先生双手颤颤巍巍地把房门锁好,并步履蹒跚地走下台阶离开,内心充满对他由衷的敬意。
等张先生离开后,我问儿子:“尨尨,你知道刚才这位爷爷是谁吗?”
“不知道。”儿子说。
“这位爷爷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祖国的水利事业贡献了一生。这么大的年纪还坚持亲自做事,这精神多么可贵啊!”我由衷地感叹道。
“爸爸,什么是院士?院士比博士还厉害吗?”儿子又连珠炮似的发问。
“院士是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是科学家里最厉害的人,比爸爸的博士可厉害多了。”我这样给儿子解释道。
“那我长大了也要当院士,也要为祖国做贡献。”儿子说。
“尨尨又棒又聪明,将来一定能超过爸爸。”妻子也高兴地继续鼓励他。
儿子受到鼓舞,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卢勤知心话
清华博士爸爸带4岁多的儿子畅游清华园,边看边讲,儿子嘴里竟然蹦出“爸爸,我长大了也要为人民服务!”“我长大了也要当院士,也要为祖国做贡献。”这一颗梦想的种子,就这样播种在了孩子的心田里。儿子长大了,果然超过了爸爸。有梦的孩子飞得高,有目标的孩子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