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马路惊魂
儿子一年级放暑假时,我们决定先教他学会骑自行车,再送他回山西老家避暑。
我给儿子买了一辆后轴两侧装有平衡轮的自行车,开始抽空陪着他到家门口的篮球场上学着骑行。开始我先扶着车把带着他前进,让他掌握好蹬脚踏板的力道,然后在后面抓着车座,让他自己慢慢学会调整方向。没过几天,他就会自己骑着往前走了。偶有失衡,平衡轮也起到了支撑作用,保证不会摔倒。
小孩子学东西很快,过了一个多星期,儿子已经可以很顺当地骑车了,我把制动技术认真地给他演示了几遍,就看着他在篮球场上转圈了,我还有意识地让他一会儿顺时针转,一会儿逆时针转,以锻炼他左右转弯的控制能力,后轴上的两个平衡轮,除了在转弯时偶尔蹭一下地面,基本上已经不再发挥作用了。
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我决定带他上路骑几次,如果没问题了,就把平衡轮拆掉。
楼后面的中关村东路,路面刚刚铺好沥青,从知春路到北四环这几百米,还没有划线通车,正是练车的好去处。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妻子分别骑了一辆自行车,陪着儿子一起到马路上骑行。
“孙士奇,骑车跟开车一样,安全最重要。”我在骑车前叮嘱儿子。
“骑车时眼睛要看着前面,不能分心。”
“要双手握着车把,四指放在刹车上,有问题随时捏闸停车。”
“一会儿你在爸爸妈妈中间骑。”
“不能骑得太快,车头不能超过我们。”
我一条一条地叮嘱,儿子一句一句地答应。我不放心,又让他重复了一遍,看他都记住了,才跨上车,跟妻子一起把他夹在中间,在车辆稀少的中关村东路上慢慢地骑了起来。
“减速,转弯,停车……”我和妻子慢慢地骑着,碰到情况,就随时提醒儿子采取恰当的动作,安全地骑行着。半个多小时,我们在这截路上来回地骑了三四遍。
“爸爸,咱们骑快点吧?”儿子对这样慢悠悠的车速有点不耐烦了,想提高速度。
“可以呀。”我看儿子骑得很稳当,采取制动措施也很及时,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一,二,起!”等到路面上没人没车的时候,我喊了一声口号,跟妻子、儿子一起提高了速度,三辆车并驾齐驱,速度比刚才提高了很多。
“停车!”我突然下了停车的命令,想测试一下儿子的反应。
“吱”的一声,三辆车一齐停了下来。
“不错,孙士奇路考已经基本通过了。”我用驾校的语言对儿子说,儿子骄傲地笑了。
“爸爸,再来!”儿子突然提速,向前窜去。我和妻子见状,赶紧追了上去,并列在他的两边,为他保驾护航。
“儿子,不能突然加速啊。”妻子笑着说,“我们还追不上你了呢。”
“减速,转弯,提速,停车!”我们带着他又转了一圈,停了下来。
“转弯的时候,一定要先减速啊。”我补充道,“就是先捏闸刹车,要不太危险。”
“好的,爸爸。”儿子大声地回答,看来他骑得很高兴,也很有信心。
“孙士奇,咱再骑最后一圈,就回家吃饭啊。”妻子看儿子骑得很熟练了,说,“我看你可以毕业拿驾照了。”
“好。”儿子高兴地说,额头上闪着晶莹的汗珠。
“这次你骑在最前面,带着爸爸妈妈,并且绕一次知春路,好不好?”我说,“骑得不要太快,要不然有情况时后面的人反应不过来。”
“好的,你们跟着啊。”儿子理解了我的指示,跨上车座就往前骑。每到转弯处,还提醒我们减速,过马路也提醒我们下车推行,一切掌握得恰到好处。
不一会儿,我们又转回了中关村东路。
“好了,儿子,你自己骑车回家吧。”我对儿子的表现十分满意,决定让他自己回家,我和妻子慢慢地在后面骑着溜达。
“那我先走了啊!”儿子快速地倒腾着双腿,车速提了起来。
“这小子,学得还挺快!”我们远远地跟在后面,对孩子的表现感到满意,一边慢慢地骑着,一边悠闲地说着话,仿佛回到了我们的大学时光。
我抬起头往前看去,儿子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于是我们提速追了过去。等到离儿子还有十几米远的时候,突然看到他的前面停着一辆工程车。
“孙士奇,慢点。”妻子大声地喊着,提醒儿子注意前面的巨大障碍。
“儿子,停车!”我看儿子离工程车越来越近,赶紧提高了车速,边追边喊。
儿子回过了头,喊:“爸爸,你说什么?”
“不要回头,看前面,赶紧捏闸!”我的声音变得更大,几乎是吼了。
儿子又回过头,妻子吓得也在我后面吼了起来:“儿子,刹车,快刹车!”
我一边奋力地蹬着脚踏板,一边伸出手,夸张地指着前方,冲儿子吼道:“看前面,快捏闸!”
儿子终于明白了我的意图,把头扭回去,我也几乎要追上他了。
只听得“嘎吱”一声,我和儿子几乎同时捏下了车闸。他后轴上的平衡轮剐蹭着地面,也发出了巨大的声响,我左手把闸线死死地捏紧,右手伸出去,在我超过他车把的瞬间,一把把他的车子揪住了。
我和儿子单脚着地,两辆车都停了下来。我抬头一看,那辆巨大的工程车像一座小山一样,停在我们前面,离我们也就两米多远。
很多时候,危险与安全只是一念之间,也只是一步之遥,却往往能颠覆平静的生活,这次马路惊魂的事件给我们和儿子都提了个醒,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只有高度重视安全问题才能永保平安。
卢勤知心话
安全教育是家庭教育永恒的一个主题,它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在这个问题上,父母永远都不能放松警惕,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第二种选择。不要让一念之错造成永远的痛苦,不要为一步之遥犯下无可挽回的过错。要通过一点一滴,一举一动影响孩子,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识,始终筑牢孩子成长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