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而复失的卷子
临近儿子二年级开学的时候,妻子利用去山西出差的机会,把在老家避暑的儿子接回了北京。
“这是什么呀?”我协助妻子收拾行李的时候,发现了两个棕色的牛皮纸袋。
“那是两套卷子,”妻子说,“是我姐推荐的,说太原的孩子们都在做,效果不错。”
我拿起一个纸袋,看到一行红色的大字——小学生每日一卷,大字的上边还印着“全国著名小学试卷汇编”的字样,下边印着“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专用语文试卷”的字样。纸袋的底色上,还斜着印了一串串的地名,有北京海淀和湖北黄冈等,看起来都是高考成绩突出的一些地方。
我是最反对题海战术的。但当着儿子的面,不好发表反对意见,就不冷不热地问:“一学期就这么多啊?”
“也不多,都是同步练习题,半小时就能做一份,他哥哥现在每天都做呢。”妻子拿外甥说事,想给儿子树立一个榜样,“儿子,你也要像哥哥一样,每天做一套吧。”
儿子刚准备升二年级,学习兴趣正浓,就没有反对,于是卷子被放到了他的书桌上。我也不想直接打击妻子的积极性,就没再说话。
一开学,妻子就让儿子每天各做一套语文试卷和数学试卷,还隔三岔五地对着答案检查一下,儿子做起来也得心应手,基本全对。我对此不发表任何观点,也不帮着妻子对答案,只是在妻子和儿子不在的时候,偶尔翻开看看,很是不以为然。
国庆节假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开车带着儿子去海淀图书城给他买书,回家的路上跟他聊起了做卷子的事。
“儿子,你觉得做那些卷子有什么收获?”我问坐在后座的儿子。
“还行吧。”上了小学以后,儿子渐渐地学会了用这句话来表达模棱两可的观点。
“还行?那是有用还是没用?”我追着问他。
“其实没啥用。”儿子说了实话,“因为我都会,就是我妈挺当回事的。我要不做,她准得不高兴。但是每天做这些卷子也要花掉我很多时间。”
“那咱们来个君子协定怎么样?”我问儿子。
“什么?”儿子对君子协定的概念不是很了解,疑惑地问道。
“就是咱俩约定好,爸爸给你把卷子扔了,咱们都不跟妈妈说。”我神秘兮兮地说。
“那妈妈知道了还不跟你急啊?”儿子对我的提议感到心里没底。
“到时候你就装着什么事都没有。但你要向爸爸保证一条,在学校好好学习,成绩不能往下掉。”我趁机对儿子提出要求,接着说,“妈妈那边,我来对付。”
“好的,爸爸,我保证好好学习。”儿子郑重其事地说,我相信他能说到做到。
“等一会儿回去,你把卷子收拾好交给我就行了,我给你扔到楼下的垃圾车里去。”我对儿子说,然后我们通过车里的后视镜对视了一眼,会心地笑了。
我们从外面回来,等儿子把卷子整整齐齐地收拾好,我把卷子放进了公文包。第二天跟儿子一起出门的时候,我把两套卷子扔进了那个天蓝色的垃圾车里,还特意盖上了盖子。
第二天,妻子要检查儿子的试卷,儿子说找不见了,她就问我:“你看见儿子的卷子没有?”
我若无其事地回答道:“没有啊,每次都是你检查,我后来就没见过它。”
“奇怪了,那么大的袋子,怎么就找不着了呢?大姐你看到没?”妻子又问保姆。保姆也回答说没有。
“找不到就算了。”我借着这个机会说,“那些题也没啥难度,儿子做起来又不费劲,做它也是白费时间,还不如让他多看看书呢,是吧孙士奇?”
“就是。”儿子接着我的话茬说,“昨天爸爸还给我买了很多书呢。”
“那等找到了再做吧。”妻子也没有深究。
在国庆节以后的一个周末,我带着儿子准备去小区隔壁学校踢球的时候,碰到了负责打扫卫生和协助物业管理的顾大爷。我和儿子跟老人家打了个招呼,快走出大门的时候,顾大爷把我们父子俩叫住了。
顾大爷煞有介事地说:“小孙,看见你孩子了,我才想起来,我跟你说个事儿。”我和儿子跟着顾大爷进了他的办公室。
“你看看,也不知是谁家不爱学习的孩子把这么好的卷子给当垃圾扔了。”顾大爷从抽屉里拿出我扔掉的那两袋卷子,惋惜地说,“我上个星期在垃圾车里发现的。咱院儿里就你儿子学习最好,我想着给你们最有用。给,快拿去吧,让儿子好好学习。”
我差点笑出声来,绷住脸接过顾大爷递过来的卷子,强忍着笑意看了看,说:“顾大爷,这卷子跟孙士奇的课本不配套,用不上,您还是给别的孩子吧。”
儿子听我这么说,马上把头低下去了,估计也是怕自己笑出声来。
“别的孩子?躲还躲不及呢!”顾大爷说,“算了,还是当垃圾扔了得了!”
“顾爷爷再见!”儿子赶紧跟顾大爷道别,一溜烟跑到了大门外,我也赶紧追了出去。
在操场上,我们父子俩笑成了一团。
卢勤知心话
在家庭教育中,面对成绩的要求,面对别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有效经验”,往往会形成教育的诱惑。认识孩子、理解孩子、因材施教,应该是一个永恒的教育法则。尨尨爸爸的做法,源于对孩子深入的了解,也充满了智慧,妙化了矛盾,并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欢笑声中达成了共识。面对当下盛行的“题海战术”,面对教育孩子父母观点的不一致,我们是否也需要思考一下合理的对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