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上课外班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儿子上了三年级以后,我又参加了他们的一次家长会。
这次家长会的主要议题,是提醒家长们孩子已经渐渐地适应了小学生活,从三年级起,课程难度会逐渐加大,希望家长们多留意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帮助孩子们收收心,不能再像一二年级那样,由着孩子们痛快地玩了。
对此说法,我不完全赞同。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一,痛快地玩;二,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至于知识,可以等上了中学再强化也不迟,小学课堂上的知识,主要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习惯。
“刘老师有何指教?”我跟着刘老师走出教室,客气地问。
“您别那么客气。”刘老师说,“我想跟您说说孙士奇的事儿。”
我一听老师特地留我讨论儿子的学习问题,心里十分感激,于是更加客气地说:“您请说。”
刘老师笑了笑,说:“孙士奇吧,特别喜欢数学,成绩在班上也总是数一数二的,在全年级也算得上是出类拔萃。”
我接过刘老师的话说:“谢谢您对他的培养,孙士奇也跟我们说起过,特别喜欢您,也特别喜欢数学。”
刘老师摆了摆手,然后接着说:“这上了三年级,难度就大了许多,现在国家让减负,我们不能多讲,更不能搞课外班。所以,眼看着像孙士奇这样的数学苗子,我们也没办法多给他们讲东西。”
“哦,不是有数学兴趣班吗?”我想起儿子一直在上这个班,就问刘老师。
“兴趣班也没什么难度,主要是做一些趣味数学题,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刘老师对我说,“对孙士奇来说,那些题简单了点儿。”
“那您的意思?”我意识到刘老师还有话说,就先入为主地问道。
“咱班上有不少孩子都报了课外班,我问过孙士奇,知道你们没给他报,所以想跟您交流一下想法。我的意思是别让孙士奇吃了亏,他很有数学天赋。”刘老师顿了一下,接着说,“我怕别人上了课外班,如果孙士奇不上,将来成绩掉下去,所以趁这次机会跟您聊聊,希望引起您的重视。”
“刘老师,感谢您这么关心孙士奇的学习啊。”刘老师说到这里,我感觉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于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斟酌了一下措辞,说,“对于课外班,我其实是持反对态度的,逼着孩子们上课外班,我觉得特别打击孩子们的主动学习兴趣。我个人从小到大没有上过一个课外班,所以也从来没有对学习失去兴趣。”
“现在时代不同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刘老师怕我曲解了他的意思,耐心地解释道。
“可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跑,只要基础打好了,起跑快慢并不重要,谁能坚持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我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拔苗助长当然不好,可是孙士奇底子非常好,接受些训练,可以再上一个台阶。”刘老师爱才心切,也直话直说。
“刘老师我跟您直说吧,我是个从小爱玩的孩子,但对学习一直兴趣很浓。咱不是说了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不想因为上了课外班,反而毁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我说,“我总觉得小的时候游戏不足,大了会游戏人生。我看我们很多老师就是强压着自己的孩子学习,反而适得其反。像我这样从小离开父母身边,不受管制,反倒好些。”
“当然,最后还得看你们家长的意见,其实很多课外班都是家长逼着孩子去的,”刘老师也坦诚地说,“造成了孩子们的恶性竞争。”
“那我就做一个特别的家长,我不会逼孙士奇去上课外班。”我见刘老师说了实情,也坦白相告,“谢谢您的好意,我回家跟他好好商量一下,尊重孙士奇的意见,如果他真有兴趣上课外班,再报名也不迟。”
跟刘老师告别后,我叫上儿子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把刘老师和我的意见都跟他说了,让他自己拿主意。
几天以后,儿子跟我说愿意去校外学奥数,我才给他四处打听,报了个大家推荐的课外班,他保持了长久的兴趣,一上就是好几年,小学毕业时还获得了“优秀学员”的称号。
让孩子自己选择,不仅尊重孩子,还能保持他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卢勤知心话
面对教育市场鳞次栉比的课外兴趣班,究竟如何选择,成为当今很多父母的两难问题。既想适应教育“体制”要求,又要听取老师的建议,还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父母的“清醒”认识是孩子正确选择的重要前提,尨尨爸爸始终保持着这种“清醒”。面对“兴趣班”,更面对孩子的未来,我们要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