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里的小义工
2009年夏天,我和几位爱好高尔夫球的朋友联合发起成立了一支业余高球队,还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高球飞虎队。这支球队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经常组织公益活动,比如到敬老院去慰问老人,到SOS儿童村去看望孩子等。我们在月坛街道敬老院里挂起了“高球飞虎队公益活动基地”的牌子,长期资助老人们的洗漱用品和毛巾,并经常过去看望这些孤独的老者。
从儿子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经常让他参与公益或者慈善活动,以培养他的爱心和公民意识。但这类捐款捐物的公益活动毕竟现场感不强,因此在儿子中考结束后,我利用高球飞虎队到月坛街道敬老院举办第四次公益活动的机会,带着妻子和儿子跟球友们一起到那里做了半天的义工。
这次活动,我们除了集体赠送毛巾和水果、食品之外,还特别安排了跟老人们的互动环节,比如为老人们唱歌,陪老人们聊天。儿子跟我们一起为老人们献歌,又陪一位老爷爷聊了很长时间。老人们看到我们一心一意地为他们服务,也变得开朗起来,脸上挂着由衷的笑意。院长对我们说,其实这些老人在精神上最需要别人的关怀,特别是社会的关怀。
等到老人们吃晚饭的时候,我们随着院长参观了老人们的住所,当看到有些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吃力但高兴地跟我们打招呼的时候,儿子的表情也变得像我们一样,充满悲天悯人的情绪。
活动结束后,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妻子在副驾驶座位上回过头问儿子:“孙士奇,你对这次活动感觉如何?”
“这么说吧,今天对我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儿子斟酌了一下说。
“那具体说说你的感受,想到哪里说哪里。”我说。
儿子缓了缓,说:“你看,姥爷和祖祖(指曾祖母)去世前,生活都能够自理,一直住在家里,虽然他们的突然离世让咱们感到很悲痛,但现在想想,他们没受什么罪啊。敬老院里的这些老人真的很可怜,别看食宿条件还不错,其实他们是很孤独的。”
我一边开车,一边认真地听着儿子的每一句话,妻子也静静地听着。
儿子继续说:“今天跟我聊天的那位老爷爷80多岁了,他以前是位工程师,曾代表中国去支援非洲,在坦桑尼亚修过铁路。他说虽然自己目前以轮椅代步,还插着胃管儿,但仍然希望自己能够重新站起来,回家去跟家里人说话聊天。这些在我们看来轻而易举的事情,竟然成了这位老爷爷的最大心愿。”
“是啊,人老了以后,是挺可怜的。”我说,“跟我聊天的那位奶奶还是咱们山西老乡呢,我们聊起家乡的风物,她满脸都是笑。”
妻子说:“跟我聊天的那位奶奶,以前是位老师,临退休的时候得了脑瘤,手术以后语言和行动都有了障碍,今天是写字跟我聊的,字写得可漂亮了。”
“他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能陪着他们呢?”儿子问道。
“他们的孩子们都得工作啊,”妻子说,“就像姥爷做手术住院的时候一样,大家只能轮流去医院陪护,好在当时你爸爸正好放暑假,没白没黑地陪了姥爷40多天。”
“等你们老了,我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儿子说,“估计很有可能不在你们身边。”
“肯定不在,”妻子接过儿子的话说,“你肯定远走高飞了。”
“那你们怎么办?”儿子深有感触地问。
“所以,关怀老人是社会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公民意识。”我说。
“爸爸,你怎么理解公民意识啊?我们老师讲过公民意识主要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儿子反过来问道。
我稍微清理了一下思路,对儿子说:“你们老师说的没错。我个人的理解,公民意识就是我为人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能一味地要求人人为我。”
“嗯,如果每个人都只为自己考虑,不为他人着想,那社会就不成样子了。”妻子说。
儿子没有说话,但他内心的想法,我们已经全然领会。
卢勤知心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义工,既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又培养了孩子的公民意识。它不是慈悲、怜悯和同情,而是帮助、平等与责任。在学习能力以外,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是成长的必修课。当孙士奇和声细语地陪老爷爷聊天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一份关爱,更看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伸出双手,做孩子爱心行动的引领者,让孩子在参与活动中学习感悟,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