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退出竞赛班
儿子升入高中,在开学典礼的当天,我和妻子来到北大附中礼堂,跟几百名家长一样,陪着孩子静静地听学校介绍高中生活和分班情况。典礼开始前,我们按要求在一个工作台前领取了一张表格,儿子的表格上注明他被分到了竞赛单元。
一个负责高中部的副校长详细介绍了北大附中的教学改革方案,接着又介绍了分班情况,她说:“竞赛单元是由尖子生组成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等获得高考加分。每天下午会多上1小时的课,周六上午上半天课。这次分班只是录取意向,学生可以自愿退出。有的家长可能会问,这么大的强度,会不会让孩子们吃不消啊?大家知道,每个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是有差别的,而常规的课程难度是按照孩子们的平均接受能力来设计的,对于智力超常的学生,他们是有能力接受更高挑战的。要不他们超出常规的智力不用来学习也就白白浪费了,对吧?与其让他们闲着,还不如让他们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要不然闲着干啥呀?”
“玩儿啊!”儿子突然冒出一句,引起一阵哄笑,很多人扭过头来看着我们一家子,我和妻子对大家报以微笑,儿子也表现坦然。
副校长讲完话,就请学生和家长们商量后做出最后的决定,并特别提醒是否参加竞赛单元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副校长说完,台下的每个家庭都认真地讨论起来。
“孙士奇,你有什么意见?”我问。
“我觉得这太耗时间了。”儿子说,“每天都加课,周六还要上课。那我就没时间运动了。如果只有周六上课就好了,那样我就上竞赛单元。”
“数理化三门,每门每周两个小时的课,加上复习巩固,光周六上午估计没有效果。”我盘算了一下,说:“想高考加分,还真得下功夫。儿子,这是你自己的事儿,你自己拿主意吧。”
儿子想了想,说:“那我就不上竞赛班了,这样能好好地踢球、运动,周末我可以接着上奥数班。”
“行!”我和妻子异口同声地说。
坐在我们旁边的家长把儿子的表格要过去看了看,不解地问:“你们真的要退出竞赛单元啊?”
“我们听孩子的,他想多运动。”我平静地说,“其实我们觉得,孩子全面发展比考分重要,即使大学差一点,也要保证身心健康,要不将来难当大任。”
过了一会儿,开始按学校要求交表格了。儿子在表格的退出框里画了一个对勾,然后第一个起身向副校长走去,我也跟了过去。
副校长亲自接过儿子的表格,仔细地看了一下,问:“这位同学,你是同意上竞赛单元还是愿意退出呀?”估计她是看到了那个对勾,怕我们画错了地方。
“老师,我不上竞赛单元。”儿子回答说。
“真的吗?你可想好了啊,很多人争着上呢。”副校长对儿子说完,然后转身看着我,“家长也要考虑好了。”
“我们听孩子的,他不想占用运动时间。”我对副校长说。
“可以以后再运动嘛,高考可就一次机会。”副校长说。
“您的意思我们明白,但身体健康是小时候打下的基础,我们尊重孩子的意见。”我再次重申道。
“好吧,我们尊重你们的决定。”副校长不无惋惜地收下了儿子的表格。
我们谢过副校长,回到了座位上。
事实证明,这次退出竞赛单元对儿子的学习并没有造成负面影响;相反,高中三年他一直坚持运动,良好的体魄反而为他的紧张学习提供了身体保障。
卢勤知心话
在健康和分数之间,在数量和质量之间,给孩子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这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父母的考验。做智慧的父母,尊重孩子,同时让他们清醒地知道:面对未来,自己最需要什么。我们常看见纠结的父母,面对各种教育问题,既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更不知道如何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相信这个故事会给我们许多启示。这是舍得的智慧,也是人生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