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非典型院士

37.非典型院士

儿子在北大附小上学时,因为我们没时间接他回家吃午饭,就把他送到了学校里的午间管理班。午间管理班既管吃饭,又经常带孩子们做些有意思的游戏,深得儿子喜爱。午间管理班也发过不少的小玩具,儿子大多是玩一玩就放下了,只有七巧板一直玩了很久。

这一套七巧板,附带一个《玩法指南》和《参考答案》,里面总共提供了900多个图形供玩家拼接,每一个图形都有一个形象的名称,比如正方形、小茶壶、潜水艇、五角大楼等。七巧板的玩法按照难度系数,分成不同的级别,最容易的是小学生级,然后依次是中学生级、大学生级、副教授级和教授级,每一个级别里的题目数量不一样多,但难度确实是逐渐增加的。

我觉着玩七巧板可以帮助儿子开发智力,于是就和儿子商定了一个计划,把参考答案放在柜子里,我们有空就玩几套,直到把所有的题目都解开,最后再与参考答案对照,看看玩法有何不同。

我让儿子把七块大小和形状不一的塑料板编了号,每拼好一个图形,他就在《玩法指南》的题目上画出拼接线,并把每一块板子的编号写在相应位置,碰到一个题目有多种拼法的情形,儿子还在旁边再画出新的解法,遇到拼接出的新图形,他也把它们画在指南的空白处,并起上一个形象的新名字。

开始时,我们拼得很快,一次能拼20多个图形,不到一个学期,就把小学生级别和中学生级别的题目全部解开了。到了大学生级别,难度明显增大,一次也就能解开两三道题目而已。

从2001年10月到2003年“非典”放假前,我们坚持不懈地玩了一年多,《玩法指南》上被儿子密密麻麻地标注了每道题目的解法和自创的新图形。除了每个周末踢足球,七巧板游戏成了我们父子俩共同参与的脑力体操。

到了“非典”放假的时候,副教授级别以下的题目已经全部被解开了,自创图形也积累了100多个,只剩下教授级别的几十个题目还没有解开。

放假给了我们很多时间,儿子每天的生活就是下楼踢球玩耍和回家看书学习,我除了每天辅导他自学课程和陪他一起踢球外,也每天跟他一起玩玩七巧板。

在两个多月的假期里,我们经常一起思考,一起讨论,一起动手,为解开每一道难题而欢呼雀跃,为碰到每一次困难而相互鼓励,为创造每一幅新图而欣喜若狂。剩下的题目越来越少。到了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只剩下一道题目还没解开,这最后一道题我们已经尝试了很多次,一直没有成功。

午休过后,我们放下七巧板,下楼去踢球、骑车,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我们像往常一样,一家三口和保姆围在茶几边吃饭。儿子吃饭的时候,还一直盯着旁边的七巧板,估计还在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快点吃啊孙士奇,阿姨该收拾碗筷了。”妻子见儿子吃得很慢,就催促他快点吃。

“等等!”儿子大喊一声,吓了我们一跳。

“你这是怎么了?一惊一乍的。”妻子不解地问。

“爸爸,我知道答案啦!”儿子兴奋地说,三两口吃完饭,直接就抄起茶几边上的七巧板,快速地拼接起来。

“好了!”儿子站起来,双手叉着腰,看着茶几上拼好的图形说,“终于把你搞定了。”

“噢耶!”我向儿子伸出双手,四只手响亮地拍到了一起。

“哦,你们把题目全部解开了?”妻子兴奋地问。

“是啊。”儿子夸张地抖着身子,骄傲地说。

“儿子已经是教授了!”妻子也骄傲地说,说完跟儿子拥抱在了一起。

“把教授打败,可以是院士了。”我开玩笑似地说了一句。

“院士,也太夸张了吧?”妻子说。

“非典型院士。”我突然冒出这么个词,全家人都乐了。

其实,只要用心和坚持,从日常的游戏中就足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除了七巧板,对于鲁班锁和九连环这样的益智游戏,我也跟儿子互动了很多年。再后来,我跟他一起玩起了数独,有一次去美国还给他买了一个电子数独机,更让他爱不释手。儿子除了运动,就是安安静静地玩这一类游戏了,一直到了高中,还会偶尔再玩一玩数独。这些游戏,不仅提高了他的智力水平,更是帮助他形成了动静皆宜的性格和遇事耐心的品质。

卢勤知心话

七巧板,这个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魔板”的中国古老智力游戏,被这对父子玩捏得有声有色。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父母对培育孩子聪慧素养的高度自觉,更看到父子一起共度难关、共同成长的那份执着和坚持。孩子的智慧在游戏中生长,亲子的关系在游戏中加深。小游戏中有大智慧,用心并智慧地陪伴孩子长大,你能做到吗?答案在我们所有父母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