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只有一辆车
2004年5月的一天早上,儿子背起书包下楼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张表格,他问我:“爸爸,你的身份证号是多少?”
“这是什么呀?”我问儿子。他把手里的表格递给了我。
我大致看了一下,这是一张家校联系表,需要填父母的信息。
我把身份证号等信息告诉了儿子,他拿起餐桌上的一支笔,把信息填好,就要把表格往书包里塞。
“你等等,车的事儿也跟你爸爸说说。”妻子把儿子拦住说。
“什么车的事儿啊?”我感觉他们娘儿俩可能有不同意见,就想问个清楚。
“这张表格里让填家里的车牌号,”妻子解释道,“遇到紧急情况,学校可能会让有车的家庭提供交通上的便利。”
“那就填上嘛。”我说。
“儿子,你让爸爸看看。”妻子说。儿子只好又把已经放进书包里的表格递给了我。
原来这张表格是双面的,我看完正面的内容,没发现车辆信息,翻过来看背面有“家庭车辆情况”一栏,要求填写家庭车辆的数量、品牌和车牌号码。
我发现儿子在数量一栏里填了一个“二”字,下面的栏目里填上了两辆车的品牌和车牌号码。其中一辆是我家的捷达,另一辆是单位给我配的帕萨特。
“你怎么把爸爸单位的车也填上去了呀?”我问道。
“我们很多同学家里有好几辆车呢。”儿子说。
“你怎么知道的?”我意识到儿子有点儿虚荣,想趁机了解一下他们班上的风气。
“昨天李老师发了表格,很多同学说自己家的车有好几辆。”儿子说,“还有人说家里光奔驰就有三四辆呢,表格只有三行,根本填不下。”
我觉着学校让填这张家校联系表是很有积极作用的,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学校可以紧急联系家长,如果需要交通上的支持,还可以就近请家长提供帮助。可是负面作用也不容小视,尤其是填写家庭车辆数量和品牌,很容易引发孩子们的攀比心理,助长他们的虚荣心。
“你填写得都对。”我说,“可是,咱家的确只有一辆车,所以你只能填捷达,帕萨特是爸爸单位的公车,不能填。”说完我就拿起笔把“帕萨特”划掉了,也把数量一栏的内容改成了“一”。
儿子的眼圈都红了,委屈地说:“你看你把我的表格都划坏了。”
我知道儿子是个认真的孩子,写字办事都喜欢干干净净的,看到我给他划掉的内容,这张表格也确实变得有些凌乱起来。但我觉着虚荣和攀比之心不能纵容,于是抬起头来继续对他说:“儿子,宁愿划乱了也得实事求是,因为咱家确实只有一辆车,这表格上不是清清楚楚地写着吗?是要求填写家庭车辆,爸爸单位的车不包括在内。”
“看看,我就说你爸不会同意吧?”妻子在一旁敲着边鼓,在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方面,我们总是很默契。
儿子见我们态度一致,也就不再说什么了,默默地把表格重新塞进书包,乖乖地跟我们道别,自己下楼去坐那辆小班车了。
我相信,这件小事在他后来的人生里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虚荣这个词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是一个危险信号,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很庆幸,儿子在关键的年龄接受了应有的教育。
卢勤知心话
虚荣、攀比、炫耀这种扭曲的自尊,在当今的社会和校园中也很“盛行”。比车、比钱、比背景,比的不知天高地厚,比的不知海阔天空。当这一“危险信号”出现在孙士奇身上时,父母的默契配合,细致的剖析论理,给孩子思想的“急刹车”,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警醒,最大的帮助。什么样的给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父母自身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显得非常重要。相信,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