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才能杰出

50.付出才能杰出

儿子升入四年级后,变得稳重而又活泼,责任心也进一步增强了。除继续保持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之外,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他获得了很多品德和课堂表现方面的奖状,有“纪律标兵”“发言之星”和“爱集体标兵”等。看到儿子品学兼优,自信心也得到提升,我和妻子感到十分欣慰。

入冬以后的一个周末,我和儿子去踢了场球,在从足球场回家的路上,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天。

“你们从四年级开始,就不评‘好孩子’了?”我想起儿子连续得了三年的“好孩子”,这学期开学的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说今后要改评“三好学生”了,于是我问他。

儿子笑了笑,说:“是呢。老师说‘三好学生’比‘好孩子’要求更高。”

“那你要继续努力哦。”我鼓励儿子说。

“嗯,我会的。不过顺其自然吧,反正都是同学们选。”儿子轻松地说。儿子所在学校在评选方面做得非常好,每次评选“好孩子”都是由班主任从几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提名,再由同学们进行选举。

“那你知道‘三好学生’是指哪三好吗?”我问儿子。

“我记得李老师说过,是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儿子一边盘带着足球一边说。

“我看你前两天拿回来个‘爱集体标兵’的奖状,说明你思想品德也不错,有‘三好学生’的底子。”

“可是我最近挺郁闷的。”儿子叹了口气说。

“怎么了?”我感觉儿子话里有话,就问道,“有啥不愉快啊?”

“也不是不愉快。”儿子停住脚下的动作,抬头看着我说,“就是心理不平衡。”

我和妻子从小就对儿子严格要求,特别是在品格方面。听到儿子这样说话,我感觉他可能碰到了想不通的事,于是决定详细地了解一下情况。

“那你跟爸爸说说,碰到什么事了?爸爸小时候也一直是班干部,还帮助老师给同学做思想工作呢,你就把我当你的同学好了。”

“说的就是这当班干部的事儿,”儿子说,“有时候我感觉挺累的,每天帮大家做很多事,可是有很多人不理解也就算了,还有人说我们是老师的跟屁虫。”

“这很正常,做好事也不一定一开始就人人都理解。”我开导儿子说,“但咱们一心为集体自己是知道的,慢慢其他人也会理解,这需要时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嘛!”

“这我也知道,就是碰到有些事一时想不通。”儿子欲言又止。

“说说看,你碰到什么事了?”我关切地问道。

“上星期有一天,我和另一名同学值日,我们俩分别扫一半的地,同时我负责擦黑板。”儿子说,“可是等我扫完地擦完黑板一看,他那边扫得乱七八糟的。”

“那你就让他再扫一遍呗。”我说。

“是啊,我也说咱们一起再扫一遍吧。结果他说他要出去玩,还说我是班干部就应该多干点儿,说完把笤帚一扔就跑了。”儿子气鼓鼓地说,“连凳子都没给同学们搬下来。”

“这孩子做得是不太合适,”我说,“那你后来怎么办的呢?”

“要是别人早告老师去了。”儿子说,“还能怎么着?我实在看不下去,就把他那一半又扫了一遍,又把凳子搬回原位。快结束的时候正好碰到李老师来教室,老师还问我为什么是一个人值日,我只好说同学有急事回家了。”

“儿子你做得很对,没有向老师打小报告。”我说,“而且你能主动付出,按高标准要求自己,爸爸挺你。”

“挺我有啥用啊?咱还得比别人多干活。”儿子有点委屈地说。

“孙士奇,你知道吗?”我面带微笑对儿子说,“有句话叫做‘付出才能杰出’,就是说只有愿意主动付出、帮助别人、帮助集体的人,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杰出的人,也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尤其是在咱们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所以,我觉得这没有什么想不通的,咱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你看看哪个伟大的人物,不是从付出开始的,如果自私自利,不为别人,最后都会落得众叛亲离,成为失败的典型。”

儿子听得津津有味,从那天以后,他再也没有提起过心理不平衡的问题。

卢勤知心话

合格的父母一定能读懂孩子。尨尨爸爸从孩子的言谈举止、不经意间的肢体动作、话语中的弦外之音中发现了孩子内心的秘密。他通过有效沟通和正确的引导,不仅让孩子释放了负面情绪,更让孩子明白了“付出即是得到”的人生哲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只有学会阅读孩子,并善于从生活细节观察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在沮丧中转变,在挫折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