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一定要穿校服
“妈。”一个周一的早晨,我和妻子还没有起床,儿子就敲起了我们的房门。
升入高二以后,儿子就没再住校了,他说过了一年的集体生活,该锻炼的也都锻炼了,要给更需要宿舍的同学腾开地方。除了下雨天我送他以外,他都是自己骑车上下学,而且早饭也是自己准备。今天不知怎么了,突然喊起妈妈来。
“怎么了?”妻子坐起来问。
“有事儿,你们出来一下。”儿子火急火燎地说。
“怎么了,孙士奇?”妻子急切地问,生怕他准备早饭时出了什么状况。
“我的校服呢?”儿子问。
“什么校服?”妻子问,“今天有什么事非得穿校服呀?”
我对儿子的校服也没有印象了,因为他升入高中以来,我从来没有见他穿过。一年多以前,儿子中考失利,从人大附中进入北大附中后,第一个学期心里有些不平衡,开学领回来校服就没有穿过,周末的时候还经常穿着人大附中的校服出去运动。我问他为什么不穿校服,他说学校没要求,甚至说他问过老师上学时能不能穿人大附中的校服,老师都没有反对。
“没啥事,就是要穿校服。”儿子说,“我记得在我的衣柜里,可翻了半天没找着。”
过了好一会儿,妻子终于从衣柜的最下层翻出了北大附中的校服,连塑料包装都还没拆开。
“谢谢谢谢。”儿子接过校服,以极快速度穿好,像一支离弦的利箭一样冲出了家门。
“真奇怪,这时间还早啊?”儿子走后,妻子看了一下客厅里的钟表说。
“是有点不正常,就算是升国旗也没见他这么早过。”我说,“谁知道他是怎么回事呢?还破天荒地要穿校服。”
“不正常!”妻子说,“回头得问问他。”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我下午忍不住给一个同事打了个电话,她孩子跟我儿子在北大附中同一年级。她告诉我说,今天一早升旗仪式前,先举行了篮球比赛颁奖仪式,孙士奇得了奖,好像是个“三分王”。我一听就偷偷地乐了,谢过同事挂了电话,决定晚上回家再向儿子问个究竟。
我晚上到家以后,吃饭的时候,我们开始问起儿子来。
“孙士奇,听说你今天遭到了严重表扬?”我说,“还称王称霸了。”
“你怎么知道?”儿子若无其事地说。
“还挺深沉啊,”妻子说,“你早晨走了以后,我们还以为你怎么了呢。那么火急火燎地要穿你不待见的校服。”
“看,你们想多了吧。”儿子笑了笑说。
“你有反常举动,我们可不是会多想嘛。”我说。
“哦!”儿子点了点头说,“我根本没想那么多。那我向你们汇报一下吧。上周我们学校举办篮球比赛,团体比赛结束后,还有三分球投篮比赛,要求站在三分线外从0°到180°每隔45°投两个球,看谁的命中率高。我开始没报名,结果报名的投完以后,成绩都不太理想,于是老师们商量后决定再比一次,而且接受现场报名。我报名后最后一个上场,结果十投六中,意外地得了个‘三分王’。”
“祝贺!祝贺!热烈祝贺!”我和妻子异口同声地挥着双臂说。
儿子学着大人物的样子,向我们挥手致意,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
“孙士奇,北大附中真的很厉害。”我由衷地说,“他们对学生的尊重令人称赞,希望你能热爱北大附中,珍惜这种氛围。得奖后升国旗,那可是大型比赛才有的荣耀。”
儿子连忙点头称是。从那以后,他对北大附中的热爱之情日益加深。
卢勤知心话
对学校的攀比可以说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心结。“校服事件”实现了孩子从“失落感”到“拥有感”的转变。这个转变既来自荣誉的收获,成绩的认可,也有父母对学校的赞誉。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让孩子喜爱学校,并在其中快乐地学习成长,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生活中,很多父母遇到类似问题,不是理解和鼓励,而是攀比和抱怨,往往加大了孩子的失落感,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