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住校打了次擦边球

71.为住校打了次擦边球

儿子上了高中以后不久,有了住校的想法。

“爸爸,我想住校。”一个周六的晚上,儿子跟我说。

“你为什么想住校呢?”我想知道儿子的真实想法。

“我想体验集体生活,全面锻炼自己。”儿子说,“虽然你们一直不怎么管我,但我毕竟没有真正地独立生活过,我看住校的同学吃住都在学校,什么事情都靠自己,很锻炼人。”

“我从上初中就开始住校了,一间教室那么大的屋子睡几十个同学,可热闹了。”我说,“你们现在一间宿舍住几个人啊?”

“六个。”儿子说,“还有淋浴房,挺方便的。”

“住校确实能锻炼你的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交到真正的朋友,我支持你住校。”我不假思索地说。

“可是我们学校宿舍少,申请宿舍很难。”儿子说,“我打听过了,学校规定家住10公里以内的学生不得申请住校,咱家离学校大概是5公里多一点,应该不符合条件。”

“有明文规定那就不好办了,毕竟僧多粥少。”我说。

“你能不能想想办法啊。”儿子说。

“咱们基本条件都不符合,能有什么办法呢?”我为难地说。

“我知道咱不符合条件,可是又真想住校。”儿子恳切地说。

“我也想让你住校啊,可总不能说咱家住在10公里之外吧,那不是明摆着说瞎话吗?这是个原则性的问题,不能破坏学校规矩。”我坚决地说。

妻子听到我们的对话,突然灵机一动,说:“咱不是刚在郊区买了套房嘛,那儿离北大附中可都超过20公里了。”

我听妻子这么一说,突然觉得儿子住校有了希望,说:“我怎么没想到呢。”

“可是我中考的时候家庭住址填的是城里的房子啊,”儿子说,“同学们都知道咱家住得没那么远。”

“咱们就打个擦边球吧,可以在住校申请表里把原因说成搬家。”我说,“那边的房子装修已经完工了,以后还真要去那边住呢。”

“我觉得也可以。可是听宿舍楼管理员说要等学校批下来才能入住。”儿子有些沮丧地把打听到的情况说了出来。

我看儿子对住校这么渴望,又想到过集体生活对他未来的益处,况且搬家后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了基本条件,就鼓励儿子自己试一试。

在儿子向学校递交了住宿申请表以后,学校要求提交房产证复印件,看来学校床位确实十分紧张。我们提供了房产证复印件以后,收到了允许他住校的通知,儿子高高兴兴地搬进宿舍,开始了他的集体生活。

住校后,儿子有时候还把跟他要好的室友们带回家,说是让他们来家体验家庭的温暖。他们中有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有的父母临时出差,我们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为他们做些可口的饭菜,陪他们聊天说话,还一起做游戏。有时候儿子还把他们留在家里过夜,我们也都欣然应允。看到儿子跟同学们亲密无间,我觉得虽然这次打了擦边球,但也感到心安了。

卢勤知心话

生活不是直通车,用“擦边球”换来了孩子集体生活的锻炼机会,有一点“私心”,是生活的“略施小计”。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是否会为独身子女过早进入集体生活而担忧,对于这样一位早早想“离”家的孩子,你能做到“推波助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