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的定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极力追求工业化社会,促使工业不断发展,而对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却缺乏认识或者认识不足。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工业不断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使得资源、人口和环境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三大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曾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历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从那时起,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相继尝试运用如“污染预防”“废物最小化”“减废技术”“源削减”“零排放技术”“零废物生产”和“环境友好技术”等方法和措施,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削减污染物,以减轻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这些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了人们通过革新工艺和产品对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信心。
在总结世界各地工业污染防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9年首次提出了清洁生产的定义,指出:“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对人类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弃物离开生产过程之前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而言,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必须明确的是,清洁生产不包括末端治理技术,如空气污染控制、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焚烧或填埋,它必须依靠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和管理态度来实现。这就告诉人们:末端处理不等于清洁生产。
1993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推行清洁生产列入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中国21世纪议程》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能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式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管理和规划,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也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2002年6月,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该法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由清洁生产的定义可知,清洁生产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观念和思维。我们知道,工业生产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工业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而这些工业企业大多仍然沿用着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导致可利用资源濒临枯竭,工业污染远远超出环境容量,控制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工业污染仍然采取“末端治理”这一被动的管理模式,就必然会导致一系列严重问题。清洁生产是一种从“源头”治理工业污染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消除或削减产品在生产过程、使用过程以至于废弃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全新思维。可见,清洁生产是人们观念和思维的转变,是环境保护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行动的转变,也是环境保护措施由治标向治本的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清洁生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都是与现有的生产过程和现有的产品相比较而言的。由此可见,推行清洁生产,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将适时地提出更新的清洁生产目标,采用最新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使清洁生产达到更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