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我国皮革及其制品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现代皮革工业包括制革、毛皮、皮革制品、皮革化工、皮革机械以及皮革五金六大行业。其中制革行业居于主导地位。
近些年来,但凡提到皮革,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污染。皮革工业存在污染是无法否认的事实。然而,除了污染之外,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认识一下这个古老而又充满了青春活力的行业。
首先,皮革工业是现代大农业的下游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已经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向现代大农业转变。皮革工业的原料来自农村养殖业,是现代大农业的副产物。因此,皮革工业是现代大农业的下游产业,其中,制革工业是现代大农业和大皮革产业中的关键环节。
其次,皮革工业是再生资源产业。众所周知,皮革工业的原料——动物皮,是动物生物质,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质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资源。所以说,皮革工业又是再生资源产业。我国是生皮资源大国:年产猪皮9 000万张、牛皮6 000万张(其中黄牛皮4 000万张、水牛皮1 500万张、牦牛皮500万张)、羊皮17 000万张(其中山羊皮9 000万张、绵羊皮8 000万张)。显然,我国的皮革工业属于优势特色资源产业。
第三,皮革工业是外向型经济产业,出口依存度大。连续十年,我国皮革工业的出口创汇居轻工业第一位。海关总署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皮革工业出口创汇不断增长:1990年为19亿美元,1991年为23.4亿美元,1992年为47亿美元,到2004年达到273亿美元,2009年为402亿美元,2012年突破700亿美元大关,2014年更是高达887亿美元,2015年达861.3亿美元。创我国皮革工业出口创汇的最高纪录。由于皮革工业的出口依存度大,因此,世界经济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皮革工业的生存和发展。另外,这种对出口的较大依存度也反映了我国皮革及其制品的内销市场尚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第四,皮革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皮革工业,符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就业问题大有好处。此外,皮革工业与人们的日常消费密切相关,人口多,消费量大,又为皮革工业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发展皮革工业,可以促进内需,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五,皮革工业是污染行业。在皮革工业中,制革行业的污染尤为严重。经初步调查表明,制革行业60%~70%的污染物来自外源性化学物质。如果将这些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用绿色皮革化学品替代,并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制革行业就可以成为少污染甚至是无污染行业。大量事实证明,制革污染可防可治,绝不是“洪水猛兽”。
由上可见,皮革工业是以动物生物质为原料的再生资源产业,是现代大农业的下游产业,是基础产业链的延伸,因此,它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同时,皮革工业又是一个污染行业,其污染主要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工材料。发展皮革工业意义重大,所以要发展皮革工业,首先必须解决制革污染问题,必须实现制革清洁生产。
传统的制革生产不考虑或者较少考虑制革的污染问题,更多考虑的是生产成本与产品质量问题。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传统制革生产的一些基本观念、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制革清洁技术是格格不入的。如图3-1所示为传统制革生产模式下1 000kg生皮的投入产出的基本情况。
图3-1 传统制革生产模式下1 000kg生皮的投入产出的基本情况
由图3-1可见,传统的制革生产模式的弊端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