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简介
《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这本书是由童欣创作的,《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共有96章节
1
前言
2009年,我有幸来到中央美术学院从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今一晃8个春秋过去了。在这里,我结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虽然我在来美院前并没有专门学习过艺...
2
绪论
如何通过绘画来分析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质,这是本书所要探讨的内容。本书从理论、实践、方法上对前人以及作者自己在工作中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做了一次梳理。 第一章是对...
3
目录
...
4
第一章 绘画心理分析理论基础
绘画心理分析,就是通过对绘画的分析来探索创作者的心理信息。我们可以从色彩的运用、空间的构造、绘画的内容、笔触的风格、绘画过程的特点和来访者的自身感悟等方面,来分...
5
第一节 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分析解释各种艺术作品的开山鼻祖是弗洛伊德(1856—1939)。弗洛伊德是奥地利人,是一位精神病医生,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创立了精神分析学...
6
一、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 (一)二部分人格结构 在弗洛伊德早期观点中,他提出了“二部分人格结构”[4]的看法,认为个体人格结构包括了“意识”...
7
二、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操纵人格三部分结构运转,作用于人格的能量都来自于本能。弗洛伊德的“本能”指的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驱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
8
三、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受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或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
9
四、弗洛伊德理论与绘画创作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能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我们可以认为,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潜意识的过程,是被压抑的本能的投射升华的过程。 这在很多东西方艺术创作者的...
10
第二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绘画心理学最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就是荣格(1875—1961)的分析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又称为原型心理学,是荣格在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所发展出的一支新的学派。荣格于18...
11
一、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结构理论
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人格的意识、潜意识进行的划分类似,分析心理学也认为个体人格可以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但是荣格认为,潜意识部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个体潜意识和集...
12
二、原型和情结
(一)原型 基于集体潜意识理论,荣格提出了原型概念。他认为,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由各种“原型”构成的。所谓原型,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是根据这个模...
13
三、空间象征
荣格的空间象征理论也是绘画作品分析和解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空间象征是集体潜意识在艺术作品中的一种反应。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有时会基于病人的想象和梦来解释一幅画...
14
四、荣格理论与绘画创作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个体无意识的升华及替代性表现,而荣格则认为艺术是超个人的东西,艺术是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的象征。在荣格对于艺术作品的分析中,他始终强调的是原型象征...
15
第三节 其他心理流派
与绘画艺术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流派除了精神分析学和分析心理学之外,还有包括如行为主义取向、格式塔取向、人本取向,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大脑偏侧化理论在内的众多理论取向...
16
一、行为主义取向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说。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将能观察到的刺激和行为反应作为研究对象。而意识、心智等本身是看不见的、不可捉摸、难以证实...
17
二、格式塔取向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型心理学,1912年产生于德国。它强调了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而反对心理学中的元素主义...
18
三、大脑偏侧化理论
美国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Roger W.Sperry)借助实验发现,大脑左右两半球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分工。右半球是图像性的,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均在右...
19
四、人本主义取向
人本主义理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代表人物还包括罗杰斯、罗洛·梅等。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自我选择、创造力,认为人有自...
20
第二章 绘画心理分析相关概念
绘画心理分析,就是通过对绘画的分析来探索创作者的心理信息。我们可以从色彩的运用、空间的构造、绘画的内容、笔触的风格、绘画过程的特点和来访者自身感悟等方面,来分析...
21
第一节 绘画应用于心理健康的实践发展
随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将绘画和心理联系在一起,认为从绘画中可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质,此外,绘画过程对于心理也有...
22
一、绘画心理治疗的发展
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影响下,20世纪40年代开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绘画治疗观点。 第一种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南伯格在工作实践中,开始使...
23
二、绘画心理测验和分析的发展
1921年,伯特用“画人”的方法来考察儿童的智力水平;1925年,诺拉姆、路易斯和史腾对神经官能症病人的自由绘画进行了心理分析。1926年,古德伊纳夫尝试用画人...
24
第二节 绘画心理分析的作用
绘画心理分析作为一种投射性分析,具有语言和文字所发挥不了的作用和优势。...
25
一、适用面更广泛
绘画心理分析受来访者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在心理咨询和人际交流中,都会遇到有特殊状况的个体——如低龄儿童的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善,老年人的器质性...
26
二、信息含量更大
语言反映出的往往是意识层面的信息,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意识无时无刻不对潜意识进行着监督和审查,以防止不符合社会规范和个人原则的信息进入到意识层面中来。在心理...
27
三、治疗作用
根据伊迪丝·克莱曼的“美术作为治疗”理念,美术行为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疗作用。而根据本书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中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在美术类大学生中,从事油画...
28
第三节 绘画的形式
在心理咨询中常用的绘画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在绘画操作上各有特点,对各自特点进行归纳之后,可分别称为:具象画、抽象画、不限定画。...
29
一、具象画——主题明确,形象具体
具象画中,咨询师给来访者规定绘画主题,并且绘画的内容必须是相对真实的具体实物。这类绘画分析的常用形式有“房树人测验”、画人测验、风景绘画等。 在这类绘画中,来访...
30
二、抽象画——主题明确,形象抽象
在抽象画中,咨询师给来访者规定绘画主题,但是绘画的内容是相对抽象的。 比如,在以“我”为主题的绘画中,咨询师要求来访者:在纸上用一个抽象的形象,来代表“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