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的色彩象征意义

三、基于原型的色彩象征意义

荣格认为:“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2]

从古至今,色彩都是人们每天能接触到的最重要的视觉信息之一,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色彩作为一种经验,被内化成为了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因而,从远古时代开始,在和认知、情绪、意向等一系列心理过程的互动中,象征着不同事物的色彩,逐渐内化成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经验,成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色彩原型。和其他原型象征一样,色彩原型也通过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人类整体的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情绪、行为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此外,随着人类整体的进化和发展,色彩原型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进化。

色彩原型可以分为生物性色彩原型和文化性色彩原型。当人类的大脑发展还很落后,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发展时,原始人类对色彩的感知仅凭眼睛的观察体验,以生物的本能应激反应了解色彩、认识色彩,因而形成对整个世界的原始感知,此阶段生成的色彩原型具有生物性和原始感知性,诸如红色、黑色、绿色和黄色等色调较为重要;当人类的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时,人类对色彩的认知带有一定的文化因素,从精神和心理角度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类的认知发展。[3]

(一)生物性色彩原型

红色是三原色的一种,也是人们所认识到的最古老的色彩之一。生理上,人类和大多数动物的血液都是红色的。当个体气血充足的时候生命力就会旺盛;而当年老体衰或受伤的时候,气血不足的个体就会虚弱无力,失去了血液的人或动物就会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红色象征着生命、热量、活力。此外,在原始人类社会,红色的火焰可以制造热量,带来温暖,还可以驱散猛兽,创造夜晚的光明,并且可以将食物加热变熟,让食物对于人类来说变得更加可口、好消化,保证人体的健康和活力。火焰的这些功能让人们的生命力和适应性都更加强大。无论是血液还是火焰,都是原始人类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而血液和火焰的颜色——红色,也逐渐内化成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经验而成为了一种色彩原型。

这个原型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展现。无论是哪种文化中的个体,在集体无意识中,红色都是象征着生命力、行动力、热情、温暖的色彩,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一般来说,喜欢红色的人,大多精力旺盛,行动力较强,但有时会有冲动的倾向。而讨厌红色的人,很多是因为处于停滞不前,又没有明确目标的阶段,因而会对这种代表行动力的颜色产生反感和抵触。

红色意味着活力和行动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红色能提高人的紧张感,能刺激人们的紧张情绪,让人们更加清醒,顺利进入工作状态和提高效率。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很多咖啡品牌的包装中,除了咖啡色以外,不约而同地也会掺杂着红色。因为这种包装会给人们一种“提神醒脑”的感觉。因此,希望提高工作效率的人们,不妨在办公桌上放上些红色的办公用具或装饰品等。同时,如果本身患有睡眠障碍,因焦虑而不能入睡的朋友们,则最好不要在卧室中大面积运用红色。

黑色作为明度最低的色彩,也是原始人类每天都打交道的色彩之一。对黑暗的恐惧是人类的原始恐惧之一。在原始社会,黑暗的夜晚往往代表着危险、恐惧、寒冷,在夜晚人们的视觉受到了限制,人们也需要在夜晚睡眠,因此在夜晚人们对于猛兽袭击和其他灾难的防备能力要大大降低;同时,由于夜晚没有阳光,人们往往要忍受低温寒冷,这些都会对人类的生命造成威胁。加之无论是人类还是动植物,死亡腐烂或是烧焦之后呈现的都是阴暗的黑色,植物的枝叶衰败之后的色彩也是黑色。此外,由于黑色是收缩色,所以和浅色物体相比,黑色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重量要沉重。所以,如果红色原型象征生命和热情,那么黑色原型与其相反,象征着恐惧、未知、寒冷、死亡、衰败、结束、沉重等。

同样,这种原始时代以来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中黑色原型,现在依然在世界各地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发挥着作用。在很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层面,黑色都象征着沉重、阴暗,代表着让人厌烦、禁忌的事物,很多国家和民族葬礼上的服饰穿戴也倾向于使用黑色。同时,由于象征着稳重和隐藏,黑色也有了稳重、冷酷、神秘等意义。有很多喜欢黑色的人,大多为人精明干练、稳重而理性,或者有逃避、隐藏自己,让自己显得很神秘的倾向。

如果说黑色代表了夜晚的黑暗,那么白色就代表了白昼的光明。在白昼,人们的视觉活动没有受到限制,安全性和自由性大大提高,在白天人们更容易感到轻松、愉快,也更容易变得积极乐观。

在所有色彩中,白色的明度最强,黑色的明度最低。因此,在色彩的混合中,加入黑色的成分越多,明度越低,该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就越接近黑色;同样,加入白色的成分越多,明度越高,该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就更多地融入了白色的心理象征。

在四季分明的原始社会,春天和夏天的大自然往往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绿色森林和植被,而被绿色森林和草地覆盖的春夏时节,是温暖、雨水和食物较为充足、空气也较为清新的季节。因此,在人们的集体潜意识中,绿色象征着树木、生命、清新、希望等,是一种最贴近大自然的颜色,代表着生机勃勃、放松。一般来说,喜欢绿色的人,大多为人低调、安静踏实,人际关系较好。而讨厌绿色的人,很多正处于孤独、担忧的阶段。

黄色是热烈、成熟、丰收的色彩。黄色最初象征着太阳,代表着灿烂和热烈,但在夏天,过于毒辣的太阳也会让人产生焦躁、不安的感受。因此,金黄色在原始人类的原型中,象征着热烈、灿烂、成熟、丰收,同时也有焦躁、不安、危险等负面象征意义。喜欢黄色的人,大多性格幽默、开朗,口才好,喜欢各种新鲜事物,并具备成功的能力和推动力;而讨厌黄色的人,很多都较为保守、遵守规则。

生物性色彩原型有时会通过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蓝色能有效地抑制人的胃口。这是因为,自然界中,很少有新鲜、健康的天然食物是蓝色的,因此在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蓝色是一种和食物“没有关联”的颜色。所以人们在看到蓝色食物的时候,下意识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进而将这种食物和变质、不新鲜、毒素等联系起来。现在网络上有很多“黑暗料理”图片都被处理成蓝色系,当人们看到这种被处理过的图片时,因为蓝色和我们集体无意识中的食物没有关联,因此胃口可以被有效抑制。所以,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蓝色来控制食欲以达到减肥的目标。处于减肥阶段的人们,不妨尝试将家里的餐桌布、食物器皿等换成蓝色,可以有效地控制胃口。

这一系列色彩原型均是生物性的,来源于从原始时代开始人类种族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直接经验和觉知,这些直接的经验和觉知不断地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因此,这些色彩原型是生物发展历程的产物。

(二)文化性色彩原型

随着人类不断发展,大脑不断进化,人类的感知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在生物性色彩原型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文化性色彩原型。

如前文所说,在原始人类心目中象征着恐惧、未知、寒冷、衰败的黑色,随着人类文化发展,逐渐有了更多正面的象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黑色的服饰可以让人看起来更苗条,且黑色在服装配色中比较百搭,适合衬托其他色彩,比较低调而不引人注目,因此,随着文化的发展,黑色逐渐有了“华丽的低调”等象征意义。

同样,黄色最初的象征是热烈、灿烂、焦躁、不安等,但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人们经过了春天的播种之后,也秋天作物成熟,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田地里到处都是金灿灿的成熟的稻谷或小麦,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因此,黄色又有了成熟、果实等象征意义。此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贵金属——黄金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地位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黄色又有了财富、尊贵等象征意义。

蓝色是天空的色彩,代表着人类无法认知的神秘和永恒,随着人类文化和精神信仰的发展,天空的蓝色和人类所崇拜的“天堂”相联系,蓝色被赋予了安宁、平静、神圣、灵魂等象征意义。除了天空之外,蓝色原型还象征着海洋,象征着和谐、宽松、广大的感觉,同时也有着海水的冰凉,在广大的海洋中漂泊着的无依无靠,因此也有着抑郁、伤感、冷淡等负面象征意义。此外,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人们从植物的汁液中提取了染料用于器具和服饰的描画和装饰,最初提取的颜料中就有蓝色,因此蓝色也象征着文明。喜欢蓝色的人,大多较为谨慎,严格遵守社会规则,有较强的团队协调能力,喜欢独处;而不喜欢蓝色的人,可能正经历着或曾经经历过巨大的失败和痛苦。

和蓝色原型一样,白色原型同样被人们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白色最初是雪花的色彩,雪花也是来自天空的,因此也具有神圣的含义。同时,下雪的时候,原本肮脏杂乱的自然环境,会变得干净整洁。因此,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白色有了纯洁、神圣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神性、理想的感觉,也有空虚、茫然等负面象征意义。喜欢白色的人,大多理想远大,努力认真。有责任感,深受他人的信赖;而不喜欢白色的人,可能是因为白色与其文化中的禁忌相关,或会让其想起以前曾经引起负面情绪的经历。

不同物种对于色彩的感受是不同的。人类是智慧的物种,随着人类漫长的在生物层面的进化,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各个感觉器官功能不断地进化和完善,人类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记忆能力都在不断地进化和完善。人类在有了文明之后,又有了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在人类生物进化和文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每天都在和生活中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事物打交道,在互动中形成了有关这些事物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经过生物遗传和社会交流互动等方式进入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影响着人类个体对于色彩的心理感受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