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使用参考标准

四、色彩使用参考标准

(一)色彩色调分析

在自然界中,有着10种基本色调,分别是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黑色、白色、灰色、棕色。每一种色调都有着某几类原型意义。在绘画心理分析中,熟练地掌握每种基本色调所代表的原型意义,有助于我们对画面心理意义的整体把握。

表3-1 色调象征参考表

978-7-111-58467-4-Chapter03-1.jpg

㊀ 罗丝琳娜·达维多.涂鸦解密——儿童绘画心理透视[M].陈霞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23-24

㊁ 仲稳山.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中的色彩心理[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06):51-55.

(续)

978-7-111-58467-4-Chapter03-2.jpg

(续)

978-7-111-58467-4-Chapter03-3.jpg

(续)

978-7-111-58467-4-Chapter03-4.jpg

(续)

978-7-111-58467-4-Chapter03-5.jpg

(二)色彩纯度分析

色彩的纯度又叫饱和度,在绘画心理分析中,纯度主要通过色彩鲜艳程度和色彩可辨识程度这两个角度来显现。

色彩的鲜艳程度通过有色颜料和黑白灰颜料的混合来实现。在某种色调的有色颜料中,混入黑、白、灰等颜料,黑、白、灰颜料的分量所占的比例从0至100%不等。其中掺入的黑、白、灰比例越接近0,则色彩纯度越高,越鲜艳;而掺入的黑、白、灰比例越接近100%,色彩纯度越低,越不鲜艳。因此,纯度代表了某种色彩的鲜艳程度。比如,正红色中混入了白色之后,视觉上产生了粉红色的效果;混入了黑色之后,视觉上产生了暗红色的效果。粉红、暗红,都属于广义的红色调,是不饱和的红色。

色彩的可辨识程度是某种有色颜料和其他有色颜料之间相互混合实现的。红、橙、黄、绿、蓝、紫等色调的颜料经过相互混合后可辨识程度不一。如在蓝色中混入绿色,在黄色中混入蓝色和红色,这些色彩相互混合后我们往往辨别不出具体是什么颜色。如蓝色和绿色混合后形成的“蓝绿色”,也是一种不饱和色。

色彩对应着情绪的感受和表达。儿童时期,个体通常喜欢鲜艳纯粹、饱和度高的色彩,如大红、大绿、鲜黄等。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所采用的颜色也大多是鲜艳的高饱和度色调。这是因为在儿童所处的主观世界中,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比较外显化、高调化、单一化,如直接大笑、大哭等。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一般会选择运用鲜艳的色彩来描绘儿童那外显而高调的情绪。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饱和度的色彩,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和“活泼”“年轻”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意味着“幼稚”“不成熟”。大多数少儿读物,在排版时都会选择运用鲜艳的色彩,这样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儿童的注意,符合儿童活泼、高调的情绪特点和审美眼光。希望自己显得富有青春活力的朋友们,在日常的服装搭配中,不妨适当地选择些鲜艳的、饱和色高的色彩。

随着人们心理和生理水平的不断成熟,人们的情绪无论是感受上还是表达上都逐渐内敛化、低调化、复杂化,这时,人们也会越发觉得不饱和色更加符合自己的审美,在服装、家装、绘画上,都会更多地选择运用不饱和色,从心理特征上来说,这是因为这种类型的颜色直接传递出的情绪较少。

因此,不饱和的色彩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意味着“成熟”“内敛”“低调”的情绪,符合成年人的情绪特点和审美眼光,因此看起来会显得高档,这也是大部分奢侈品牌在配色上都会选择低饱和度色彩的原因。

成年人的绘画作品中,如果包含了大面积鲜艳的饱和色,往往意味着一段时间内强烈的情绪表达的需要,或是在情绪表达上存在退行化倾向。

表3-2 色彩纯度象征参考表

978-7-111-58467-4-Chapter03-6.jpg

(三)色彩明度分析

特定色调的颜料中加入黑色的比例越高,则明度就越低,看起来越暗;加入的白色比例越高,则明度越高,看起来越亮。同一种色调中,明度低的象征沉重、庄严、肃穆、深沉、压力等,通常对应消极情绪;而明度高的则象征温暖、轻松、欢快、清新等,通常对应积极情绪。

比如,深蓝和浅蓝都属于蓝色系,但加入了黑色的深蓝色,则容易让人联想起深邃、空旷、压力、冷清等情绪感受;而加入了白色的浅蓝色,则容易让人联想起宽阔、蓝天、自由、清新等情绪感受。虽然蓝色属于冷色调,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浅蓝所对应的情绪感受和情绪表达类似于暖色的情况。

同样,红色作为暖色调,加入了白色的浅红色,容易让人联想起粉嫩、淡雅、活泼等情绪感受;而加入了黑色的深红色,容易让人联想起庄严、肃穆、压力等情绪感受。

978-7-111-58467-4-Chapter03-7.jpg

图3-1 不同明度的色彩

表3-3 明度象征参考表

978-7-111-58467-4-Chapter03-8.jpg

(四)色彩数量分析

通常来说,正常个体在绘画的时候往往会选用适当数量的色彩。在这方面儿童与成人表现有所不同:儿童会倾向于选择多种颜色的画笔来完成绘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绘画色彩数量的运用上会比儿童时要少。

性格正常的儿童在绘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倾向于在画面中选择更多的色彩来表达自己,这象征着潜意识中和自身情绪的交流,也象征着和外界的交流沟通。相反,性格孤僻的儿童较其他儿童而言作画时使用的颜色种类较少,有的孤僻儿童在画同一个事物时用同一种颜色的彩笔反复去画,最终这个物体呈现出单色,这表现出了内心封闭的状态。[4]

一般来说,情绪越强烈,或绘画者对情绪的控制水平越低,越倾向于选择多种色彩。比如学前儿童在画太阳的过程中,有的儿童会采用多种颜色,比如红色、黄色、蓝色、黑色,这多种颜色的叠加反映出学前儿童的情绪强烈,处于一种难以控制的水平。[5]

对于成人而言,情绪反应强烈或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的来访者,会使用比一般人更多种类的色彩。反之,则会使用较少的色彩。如躁郁症患者在躁狂状态时,经常使用很多种类(5种以上)的颜色画画;控制能力低的成年人会与年幼的儿童一样,在绘画时使用更多种类的颜色。[6]

如果来访者进行彩色绘画时显得比较拘束,所使用的色彩种类比一般人要少,则表示他们与别人进行自由情感交流时,会表现出过度的谨慎,无法建立起温暖和确定的人际关系,难以将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情绪与别人交流或分享。[7]

因此,对于色彩数量的心理分析,我们要根据创作者是儿童还是成人来区别性地进行。

表3-4 色彩数量分析参考表

978-7-111-58467-4-Chapter0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