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

978-7-111-58467-4-Chapter04-14.jpg

图4-4 抽象画:《家》

作者:外语类专业学生(大一,女)

以上为抽象画《家》,作者为外语类专业女生,大一。来访者在参加本书作者组织的绘画心理工作坊过程中创作该作品。在工作坊活动结束后,该生又在本书作者的引导下进行了画面联想。咨询师没有绘画者的前期资料,绘画者在工作坊中给咨询师的印象是:干净,文静,有亲和力,善于照顾他人。

动态分析前,咨询师要先实施静态分析:从色彩维度来看,来访者的这幅画中包含了红色、绿色、黄色、橙色、黑色、灰色、紫色7种色彩。

从内容维度来看,画纸左方有一只醒目的“眼睛”;左上角有一些方块,创作者在工作坊中表示,这些方块代表“家中房间里打开的一扇门”;右下方的螺旋形元素类似于蛛网,下方元素类似于蜈蚣;此外,其他分布在画纸各个部位的元素,均由抽象图形如方形嵌心形、十字形、三角形、曲线等构成。

从构图维度来看,画面整体分为:左上、右上、右、右下、下、左下、左、中心8个部分。

从笔触维度来看,作品笔触较为有序,有力;有反复涂抹叠加现象;线条较长。

对照上一章总结的静态分析象征表,并结合来访者的年龄特点和第一印象,从原型象征角度分析来访者的主要心理状态及特质如下:

从色彩维度来看:红色象征着生命力、热情、美丽等;橙色象征着健康、美味、活泼等;黄色象征着温暖、财富等;绿色象征着自然、清新、和平等;紫色象征着神秘、高贵,也有可能象征着威胁;黑色象征着恐惧或困难;灰色象征着茫然;色彩的使用量为7种,相对较多,象征情绪反应强烈,情绪控制力较差。

将内容维度和构图维度结合起来看:眼睛象征着对外界的观察;眼睛画有睫毛,象征着重视仪表,待人细心;眼睛处于画纸的左部,左边象征着过去、感性、母性;眼睛周围渲染了象征着温暖、热情的浅黄色。这可能表明来访者重视对外界的观察,这种观察可能更多地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观察外界的时候自身的状态是“温暖”的。

门象征着沟通和交流,打开的门象征着愿意去沟通交流。门处于画纸的左上方,这可能与过去有关,与精神层面有关。

蜈蚣和蜘蛛网状,均和昆虫有关,结合色彩维度的黑色,似乎象征着某种困难或危险,这些困难主要存在于象征着现实及物质层面的画纸下部。

左上方描绘了坚固、稳重的彩色长方形,右上方用方形镶嵌了心形,心形象征着爱情。象征着来访者精神层面想象力丰富,以及未来对爱情怀有憧憬。

中部由红色、纯色、灰色和长曲线的抽象色块及线条构成,象征着目前状态或核心人格特质的热情、温暖、茫然。

来访者的笔触有力,象征着心理能量高;笔触有序,长线条较多,象征着重视规则,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复涂抹象征着情绪上的焦虑和紧张。

因此,综合以上几个维度的静态分析结果为:来访者个性特质较为温和。喜欢用感性的方式观察外部世界,易迷茫,想象力和精神世界丰富,对爱情有理想和憧憬。目前有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这种紧张、焦虑可能是来源于对现实层面的困难的恐惧和担忧。

此外有一个矛盾的现象是,从来访者笔触层面分析,其对情绪行为的控制力较强;从上文色彩层面分析,来访者使用色彩较多,可能情绪控制力较弱。在前文分析中,笔者认为,色彩反映出个体较浅层的心理状态,而笔触反映出个体较深层次的心理特质。因此我们可以假设,来访者一直以来的情绪控制力较强,但近期的心理控制能力失衡。

咨询师基于集体无意识原型假设了以上静态分析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来访者的个人无意识中的情结。因此,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咨询师下一步用画面联想分析,进一步从来访者的个人情结层面探讨心理状态和特质。咨询师引导来访者,以几个明显的画面特征为切入点,进行了画面联想,以下为联想部分片段。

咨询师:画面整体让你产生了什么感觉?

来访者:首先是颜色,画面中大块的黑色会让我想到危险、不确定性,最直接的还是想到死亡和黑洞。其次是画面混乱而且抽象,和周围同伴对比之后发现这一点很突出。同伴问我,另一张关于自我的画面里是否有任何形象和我的回忆有关,但我的脑海里只是一片空白,实在说不上什么回忆。在这幅《家》里,我的记忆里非常清晰的只有家具和摆设,和小时候无法忍受的家里压抑沉闷的氛围,和家人相处的回忆非常模糊而且不确定。

咨询师:我注意到,你的画中有一只醒目的眼睛,你画这只眼睛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对这个眼睛是什么感觉?

来访者:眼睛让我感觉到对外界的观察和理解,有一种安全感。

咨询师:也就是说,当外界在你的观察和理解中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安全。

来访者:偏右的黑色让我感到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担忧。

咨询师:是否能这样理解——未知造成了你的恐惧,因为你感到了不确定性?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画门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这个门让你感受到了或想到了什么?

来访者:门让我想到了沟通。画门的时候我的感觉非常压抑和痛苦,画里面的门是打开的,但我觉得其实它关了很久,以前和父母缺少沟通,家里经常就是谁也不讲话。我很想说话,那种安静让我觉得很受不了。

咨询师:理解你的感受。

咨询师:工作坊中你说过,门是打开着的?

来访者:是的,现在说的话多了,我觉得门已经打开了,我们都在走出来。跨出这一步是我觉得非常骄傲的一件事。

……

在以上对话中,可作为进一步探讨内容的话题很多。如来访者较清晰地回忆起早年家中压抑、缺乏沟通的氛围,但和家人相处的回忆却非常模糊,这可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挖掘。

在整个过程中,咨询师始终遵循不评论,不参与的原则,保证来访者最自由和主动的联想过程。随着联想的继续和咨询师的适时引导,来访者潜意识中的情结逐渐显露并被其意识层面所觉察和认识到,关于对现阶段的担忧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

[1]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6.

[2]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8

[3]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