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绘画笔触案例分析

二、名家绘画笔触案例分析

(一)鲁本斯和巴斯奎特:规则秩序的对比[16]

对比两位画家:鲁本斯和巴斯奎特的性格和作品,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笔触有序和笔触无序的特点在个性中所呈现出的差别。

鲁本斯(1577—1640)出生于德国,少年时代开始就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精通多门语言。21岁时就获得了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承认,成为一名正式画家。纵观鲁本斯的一生,他社会声望良好,博学多才,与当时欧洲几乎所有显赫家族都有交情,欧洲上流人士以获得他的作品为荣,由于订单应接不暇,鲁本斯创办了一家私人画室,雇佣了许多助手。后来还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访欧洲多国进行外交工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成就是成功地帮助西班牙和英国缔结了友好关系。鲁本斯个性中包含很强的人格魅力,在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又拥有冷静的判断力。他自控能力强,博学多才,待人接物合情合理,处处受到欢迎。而他的作品,笔触合乎规则,重视秩序,他的个性风格在绘画笔触中体现了出来,从下图的自画像和夫人的画像中可以看出:

978-7-111-58467-4-Chapter03-61.jpg

图3-21 鲁本斯《自画像》

978-7-111-58467-4-Chapter03-62.jpg

图3-22 鲁本斯《鲁本斯的夫人》

而在笔触凌乱无序的画家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巴斯奎特(1960—1988)。巴斯奎特是美国画家,他的绘画是完全出自本能的涂鸦。他没有受过任何正式的美术教育,绘画笔触也不受任何画法的限制,线条随意,没有任何规律性。巴斯奎特只能从非传统的资源中寻求出路,如非洲

978-7-111-58467-4-Chapter03-63.jpg

图3-23 巴斯奎特作品一

艺术,儿童绘画、精神异常的人所创作的绘画等,从而使他的绘画具有更强的表现主义风格。巴斯奎特被内心的情感和本能所操纵,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藐视绘画法度,在生活中也类似,纽约的画廊把他包装成有名的画家,使他在短时间内成名并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但成名以后,他依然藐视社会规则和秩序,过着奢华的生活,挥霍无度,率性而为。他24岁时开始从事绘画创作,28岁就因过量吸毒去世。图3-23和图3-24均为巴斯奎特的作品:

978-7-111-58467-4-Chapter03-64.jpg

图3-24 巴斯奎特作品二

(二)夏加尔:对世界温柔以待

鲁本斯和巴斯奎特在笔触上无论是有序还是无序,共同点都是笔触富有力度。与笔触有力相反的风格是笔触轻柔。通常来说,在绘画中,笔触轻柔象征着个性温和、与世无争,沉浸在自己的天地中自得其乐;有时也象征着性格内向,害羞拘谨,会刻意和他人保持距离,有自我保护的倾向。

这种笔触风格的代表人物是夏加尔(1887—1985),他的作品下笔普遍很轻,柔和松弛,画笔只是轻触画布。夏加尔是犹太人,出生在俄国,在有生之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犹太人遭到了纳粹分子惨无人道的迫害,整个欧洲的犹太人都感受到了恐惧,人心惶惶。但是,夏加尔始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的性格内向,同时与世无争,热爱生活,喜爱无拘无束的田园风格,他的作品有很多都表现了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画面。同时,夏加尔相信爱情,对爱情很专一,最大的幸福是沉浸在与妻子贝拉的美好而平淡的婚姻生活中,和贝拉生活中的很多幸福的瞬间如结婚、和妻子散步、给孩子洗澡等,都成了夏加尔的创作灵感来源,两人在一起生活了30年,贝拉去世后,夏加尔创作了很多画作表现自己对妻子的哀思。他一生心态良好而轻松,活到了98岁。

978-7-111-58467-4-Chapter03-65.jpg

图3-25 夏加尔《散步》

978-7-111-58467-4-Chapter03-66.jpg

图3-26 夏加尔《给孩子洗澡》

(三)梵·高:克制下的疯狂

和色彩相比,笔触往往反映出个体更深层次的潜意识信息。下图的梵·高作品《自画像》作为色彩分析案例在本书中出现过。这幅作品是其在精神病发作期间创作的,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梵·高的病情略有好转,他自己也将这幅作品看作是自己状态好转的标志,在给友人的信件中,梵·高称自己有意识地将作品画得“简约质朴”些。

从远处观察这幅作品,纯粹从色彩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到梵·高使用了低调的不饱和色,而舍弃了一贯的鲜艳饱和色,这象征着其在意识层面对狂躁情绪的控制。然而,如果离得较近去观察这幅作品,就可以觉察到笔触线条上的特点明显具有梵·高后期作品的特色——强调曲线、不断改变笔触方向。对照上表的线条形态分析,可以感受到梵·高潜意识层面对于常规的厌恶和深深的不安全感。只是这些负面心理状态被梵·高的意识暂时压制。当意识的控制力减弱的时候,潜意识中的这些负面因素就会继续以狂躁的形式展现出来。

978-7-111-58467-4-Chapter03-67.jpg

图3-27 梵·高《自画像》

(四)徐渭:潜在的抗争

在本章绘画色彩和绘画内容的名家案例分析中,我们分别从画家徐渭的情绪特点及其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这两方面分析了其心理特质。在笔触方面,徐渭开创的泼墨大写意风格也极具个人特点。

右图是徐渭的代表作《五月莲花图》,从远处构图上看,绘画元素的分布整洁而错落有致,荷叶、荷花、茎秆也都栩栩如生,象征着控制感的长线条远看也井然有序。

然而,这种泼墨大写意风格,如果将作品近看或放大其细节观察(如下图所示),则难以推断出绘画内容是荷叶、茎秆,只能看见凌乱而无序的线条和墨块。

978-7-111-58467-4-Chapter03-68.jpg

图3-28 徐渭《五月莲花图》

978-7-111-58467-4-Chapter03-69.jpg

图3-29 《五月莲花图》的局部细节

笔触象征着最深层次的特质,远看时构图的错落有致和长线条的井然有序,和近看时笔触的狂放凌乱,这一矛盾一方面象征着徐渭人际关系互动中远距离和近距离的差别——在相对较为疏远的人际关系中,徐渭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彬彬有礼和冷静克制的,他打破陈规、发泄压抑愤怒的一面,很多时候是以自己,或是亲密关系中的他人为对象的;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尽管在意识的控制下,他能够展示出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仪和规范,如积极地追求社会所认可的科举功名,虽然考场屡屡不顺,却是依然没有放弃希望和追求,但在潜意识层面,他却是希望能够特立独行、打破陈规,甚至对社会规则的态度是充满蔑视的。这样的笔触特点,可以看作是徐渭的一种潜在的抗争。

众所周知,明朝科举考试的制度是八股取士,考题范围和答题模式都被严格地限定在一套近乎僵化的规则中,这与徐渭潜意识中“打破规则、蔑视规则”的倾向是格格不入甚至截然相反的,他对于八股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可能发自心底地厌恶,因此,纵然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意识层面也积极地追求科举功名,然而潜意识却会在各种他无法觉察的细节中表现出来,因而造成了他一次又一次的考场失败。如果徐渭能够认识到潜意识中的这一点,觉察它的存在,倾听它的表达,而不是一味地用外化或内化的社会规则去压抑它和否定它,那么即使科举不中或没有得到社会认可,或许也能拥有更加平静和更加积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