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治疗的发展

一、绘画心理治疗的发展

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影响下,20世纪40年代开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绘画治疗观点。

第一种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南伯格在工作实践中,开始使用“美术心理治疗”一词,这标志着美术治疗作为一种心理疗法的诞生。总的来说,实践方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治疗目标是促使无意识成为意识;二,治疗过程侧重激发当事人自发的美术创作,并对作品展开自由联想;三,治疗者接受当事人所有的美术创作,围绕创作过程、作品与当事人进行象征性交流,并有效地处理移情问题。南伯格的方法主要基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与压抑理论而形成,且很大程度上借用了精神分析疗法的理念与技巧。[1]

第二种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艺术家兼美术教师伊迪丝·克莱曼提出的“美术作为治疗”理念。和南伯格相比,克莱曼依据的是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认为美术行为本身就可以作为治疗的一种手段。具体操作中,克莱曼更注重来访者自身的力量,她认为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咨询师的角色在于促进来访者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自身的升华。

这两种理念自提出以来,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实践,相关的理念和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也涌现出两种理念融合或折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