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分析解释各种艺术作品的开山鼻祖是弗洛伊德(1856—1939)。弗洛伊德是奥地利人,是一位精神病医生,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的主要心理学思潮之一,其他的西方心理学流派比较重视的是实验、数据等量化的信息,而精神分析学派则是通过对临床个案的长期追踪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个体的潜意识来研究心理。
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是精神分析研究的开端,这本书使得心理学家对精神病病因的解释从生理解释向心理解释过渡,也使得潜意识作为主角公开向意识挑战。本能决定论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1],本能指的是个体为了维持生活的基本要求、冲动和内驱力,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之后弗洛伊德修正了自己的理论,认为人存在生本能和死本能[2]。个体出生后,在生本能的驱使下、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我和超我,故其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由于自我对本我是有抑制作用的,所以个体除了意识以外又有了前意识和潜意识。梦论认为,梦包括显梦和隐梦,显梦是梦的表面部分,而我们要探究的就是显梦背后的潜意识信息,也就是隐梦。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成长分为口唇器、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在成长阶段中,个体幼年时期所形成的关系模式,会通过移情机制在成年之后重现,成年时期很多问题都来源于幼年时期的创伤,因此可以通过治疗童年创伤来治疗成年人的心理障碍;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焦虑是自我在感受到威胁时提出的一种警示,而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机能,自我通过歪曲现实的方式来应对所面临的焦虑或负面情绪,协调超我和本我的斗争,从而维护心理各部分的平衡感。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艺术的本质在于被压抑的性本能的升华;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做“白日梦”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艺术家满足了原欲,释放了被压抑的本能。弗洛伊德曾说过:“性本能被压抑不仅是发生种种怪症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形成人格和创造社会文化及艺术的重要动力。”[3]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人格结构理论、本能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对绘画心理分析的理解将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