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MORRIS NE.Recent development in psychoanalysis[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4:6.
[2] STEIN M.Jung’s Map of the Soul[M].Chicago Open Court,1998:36.
[3]Jung C G.Concerning Mandala Symbolism[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0.
[4]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艺术与文学[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荣格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7]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荣格作品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8]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成穷,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9]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人类及其象征[M].张举文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10] 拉·莫阿卡宁.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东西方精神的对话[M].江亦丽,罗照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1] 茹思·安曼.沙盘游戏中的治愈与转化:创造过程的呈现[M].潘燕华,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 艾伦·温诺.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M].陶东风,等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13] 罗丝琳娜·达维多.涂鸦解密——儿童绘画心理透视[M].陈霞,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2324
[14] 叶浩生,杨莉萍.心理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 叶浩生.冲突·焦虑·防御——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7(01):7783.
[16] 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7] 王光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3):6467.
[18] 董秀娜.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综述[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
[19] 付馨慧.从视觉角度看超现实主义——用弗洛伊的潜意识理论解析达利作品[J].科技信息,2011(11).
[20] 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1] 周丽芳.中日大学生空间象征理论的检验及抑郁的相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2] 杨东.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3
[23] 宋春晓.树木—人格投射测试在教师选拔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24] 吉沅洪.树木—人格投射测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25] 陈昇.箱庭疗法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2012(07):553556.
[26] 赵阳,李超.油画笔触的心理学解读[J].才智,2010(34):180181.
[27] 李鸣.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下)[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02):112113.
[28] 邱鸿钟.艺术心理评估与绘画治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9] 王楚云.试论阿恩海姆的艺术治疗观[J].南方论刊,2012(10).
[30] 孙培.绘画疗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个案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1] 周红.美术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1):97102.
[32] 王琳.色彩原型的生成与进化[J].中外企业家,2010(14):132133.
[33] 仲稳山.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中的色彩心理[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06):5155.
[34] 陈灿锐,高艳红,郑琛.曼陀罗绘画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应用[J].医学与哲学(A),2013,34(10):1923.
[35] 黄娟娟.论荣格分析心理学中人的自性化发展[J].社会心理科学,2015,30(01):1114.
[36] 王新生,苑冀.曼荼罗的象征意义初探[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10):41.
[37] 陈侃.绘画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8] 康耀南.实画实说:图画中的心理奥秘[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
[39] 魏广东.心灵深处的秘密:荣格分析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0] 李宏伟、吴迪.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1] 严文华.心理画外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心灵的非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工具一样,都是信息的载体,但对个体而言,它们包含的信息更为丰富,也更为隐秘。以图画为例,每一幅画作本身都是对个体潜意识的“投射”,都是对压抑的自我的释放,都包含了个体丰富的情感言息。而绘画的过程则把个体意识不到的信息带入意识之中,通过意识与潜意识的对话,促成个体人格的更新和转化。本书以绘画心理分析应用为宗旨,综合运用各经典绘画心理分析测试工具,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两大方面对不同作品及不同创作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