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罗绘画的实践

二、曼陀罗绘画的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曼陀罗绘画主要存在非结构式与结构式两种形式。本书作者在实践中常用的是“非结构式曼陀罗”。

“非结构式曼陀罗”要求绘画者在规定尺寸的圆内作画,绘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脑海中出现的意象,画任意的图案。这种曼陀罗绘画形式的使用者主要以荣格为代表。“结构式曼陀罗”则有给定曼陀罗图形模板,绘画的过程只要求绘画者对模板进行涂色。[7]

就曼陀罗的形态特征而言,荣格认为它们具有以圆为中心的形式以及十字架、星星、四边形和八角形的形式。他进一步总结出曼陀罗的外在形态为“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或一个四方结构,表现为四个部分或四的倍数部分的对称排列”。[8]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个体心理状态和自性化过程的独特性,因此,曼陀罗的外观有些较为标准,有些则是不规则的,因为每一位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和自性化过程都有其独特性。

以下为本书作者的来访者创作的部分曼陀罗绘画作品。

978-7-111-58467-4-Chapter05-1.jpg

图5-1 曼陀罗绘画作品一

978-7-111-58467-4-Chapter05-2.jpg

图5-2 曼陀罗绘画作品二

978-7-111-58467-4-Chapter05-3.jpg

图5-3 曼陀罗绘画作品三

978-7-111-58467-4-Chapter05-4.jpg

图5-4 曼陀罗绘画作品四

978-7-111-58467-4-Chapter05-5.jpg

图5-5 曼陀罗绘画作品五

978-7-111-58467-4-Chapter05-6.jpg

图5-6 曼陀罗绘画作品六

值得注意的是,曼陀罗绘画属于第二章第三节中所描述的抽象画作品,我们也可对照静态标准和与来访者的动态互动过程,从色彩、构图、内容、笔触等静态信息,以及绘画过程及绘画状态等方面进行心理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个体在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都是独特的,且自性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每个个体在每个阶段所展示出的曼陀罗都是不同的,可以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进行综合分析和领悟。

总之,曼陀罗绘画操作简单易行,不受绘画条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的限制,这种简单易行、操作性强的方式,不仅适合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使用,也适合每个人自己进行操作和自己领悟,简便易行。

[1]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7.

[2]拉·莫阿卡宁.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东西方精神的对话[M].江亦丽,罗照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2.

[3]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成穷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黄娟娟.论荣格分析心理学中人的自性化发展[J].社会心理科学,2015,30(01):1114.

[5]荣格.人类及其象征[M].张举文,荣文库,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221.

[6]Jung C G.Concerning Mandala Symbolism[M].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50:4960.

[7]陈灿锐,高艳红,郑琛.曼陀罗绘画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应用[J].医学与哲学(A),2013,34(10):19-23.

[8]王新生,苑冀.曼荼罗的象征意义初探[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