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受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或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9]
前文中提到,在外部世界的作用下,本我、自我、超我相互作用,相互反应,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其中,自我在整个人格结构和外部世界的互动中,起到了最核心的调节作用。在和外界的互动中,本我的原始冲动和超我的道德需求往往是彼此矛盾冲突的,自我的调节作用经常显得软弱无力。弗洛伊德认为:“如果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它就会突然产生焦虑。”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就其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真实性焦虑对应的是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当自我感受到面对外部世界压力时的软弱感时,真实性焦虑就会产生,比如运动员在比赛临场时因感受到比训练时期更大的压力而产生的焦虑。神经性焦虑对应的是自我和本我的关系,焦虑程度通常和外部世界压力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神经性焦虑由自我担心本我的冲动引起个体去实施某些会使他遭受惩罚的行为而引发,比如,幼儿在遭到抚养者的打骂后,本我有着极大的愤怒并试图反击,但自我担心本我这样做会让其遭到更严重的惩罚,于是将这种愤怒压抑下去,由此引发焦虑,在其后的成长中,这种被压抑的愤怒会通过神经性焦虑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面对长辈时的莫名焦虑。道德性焦虑对应的是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当自我受到超我的惩罚威胁时,便会产生道德性焦虑:本我趋向表现那些不为社会道德和规范所接受的冲动或行为时,超我就以罪恶感和羞耻感来警告、惩罚,并进行自我谴责。道德性焦虑由个体担心因自身的意图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和道德的惩罚而导致,其随着个体超我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在生活中,道德高尚即超我比较发达的个体,更容易产生道德性焦虑,在有了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想法或念头的时候,就会受到相对严重的焦虑困挠。相反,超我部分发展不完善的个体,有了违反社会规则的想法或行为时所体验到的道德谴责就较少。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焦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它的存在通常警示和提醒个体在内外部环境之间出现了危险或不平衡的状态,因此调动自我来调整及应付这种不平衡状态,当自我通过合理的行为或心理消除了危险,重新回到了平衡状态时,焦虑就会消失。
然而,当自我在某些时候实施了合理的行动之后,并没有成功地消除焦虑时,就必须以非理性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这种非理性的方法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大多数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而起作用的。它可表现为对各种客观事实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大多数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时,人们通常意识不到。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在歪曲现实,这种歪曲就不能起到避免或减轻消极情绪状态的作用。[10]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的意义,可以让个体心理恢复平衡,也有消极的一面,即恢复平衡之后的退缩。
弗洛伊德提出很多种心理防御机制,个体经常使用的防御机制如下:
压抑:压抑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弗洛伊德通过分析压抑才形成了潜意识理论。压抑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就是将引起个体焦虑的冲动和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样意识层面就无法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比如,经历过重大的自然灾难(如地震)的幸存者,事后往往想不起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或细节。
投射:所谓投射,是指个体把自己所不能接纳的、会引起焦虑或负面情绪的因素归因到别人身上,以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比如,自己对某件事情有某种不良动机或恶意看法,但又不能为社会和自己所接纳,接受了就会承担相应的痛苦,所以选择将这种不被社会观念所接受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有这样的想法或行为。通过这种投射,个体可以避免自我攻击的痛苦。比如有人潜意识中对他人有攻击的倾向,因此当他人对其做出一些中性的举动的时候,就会被其当作是攻击举动,认为对方在挑衅;爱嫉妒他人的人,也会经常感觉到别人在嫉妒自己。
反向:个体将引起焦虑的想法、冲动、行为等用外在的相反的形式来表现出来。比如,有人对他人怀有敌意,但交往的时候却表现出对此人异乎寻常的热情友好。
合理化:个体为引起焦虑的想法、冲动、行为、事件等进行辩护或文饰,使得其有了合理的解释。比如,酸葡萄心理,被追求的对象拒绝之后,认为其本来就不够好;喜欢打骂孩子转移怒气的家长常说“棍棒底下出人才”。
否认:个体拒绝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认为它从未发生过,这样就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比如,经历过灾难的个体,事后对发生的事件一片空白。否认和压抑有所不同,压抑是想不起来了,而否认是认为这件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
隔离:个体将引起焦虑或负面情绪的想法、念头、感受等与自己分隔开来,让自己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以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感。比如,心理咨询中,在叙述自身经历的创伤性事件的时候,个体面带微笑或显得很愉快,这就是将自身与情感隔离的表现。
抵消或仪式化:个体用某种象征性或仪式化的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的让其感受到焦虑或内疚的行为或想法。比如,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父母通过给孩子买玩具,来象征自己是爱孩子的。
升华:升华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将原本不被社会道德或准则所接受的想法和行为,以符合社会标准的方式表现,既满足了原始欲望,又获得了社会认可。比如,有攻击和暴力倾向的人择业时选择去当一名拳击手,从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