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2009年,我有幸来到中央美术学院从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今一晃8个春秋过去了。在这里,我结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虽然我在来美院前并没有专门学习过艺术,也自认为缺少艺术细胞,但是,在欣赏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时,我总能体会到心灵上的深深共鸣和震撼,这是一种感受信息远远要比语言信息丰富而深邃的体会。

喜爱艺术,专注艺术——这是美术类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在给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进行的个体心理咨询中,我发现,这些来访者,无论在语言表达上是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还是沉默寡言、深藏不露,当他们进入到艺术创作的状态时,总是愿意并有能力去自然而然、行云流水地表达和展现自己。因此,工作伊始,我就开始尝试在个体心理咨询中采取绘画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打开心扉,这一做法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也由此认识到了艺术创作对于心理健康的巨大促进作用。所以,在这8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我除了运用各种经典的心理咨询理念和技术之外,绘画媒介也逐渐成为我在咨询中的重要工具。

2012年是我工作的第4年,我就开始在学校着力推行“寓心于专、愈人自育”的中央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从而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们专业的融合,以加强中央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广泛性、有效性、趣味性、主动性。除了在常规的个体心理咨询中积极运用绘画媒介之外,我在学校也定期开设绘画心理工作坊,并在团体心理辅导和课程教学中积极将绘画心理知识融入进去,促进同学们通过绘画了解自己,发挥自身的潜力。

在进行这些绘画心理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对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总结和梳理。

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作为表达性心理分析与治疗的重要方式,很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先贤和工作者都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在理论上,从弗洛伊德、荣格开始,众多心理学家们就开始将绘画和潜意识联系在一起;在方法取向上,玛格丽特·南伯格和伊迪丝·克莱曼的两大取向各有侧重;在绘画心理测验和分析上,从伯特、诺拉姆、路易斯和史腾等人开始,诸多心理学家就开始尝试以标准化的方式来分析绘画作品。对于这些先贤的理论和实践技术,后人在践行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充实和改进。

除了对前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之外,本书更加侧重于对作者自己在这8年来的工作过程中,在理论、技术和创新方法上的总结进行详细梳理。

本书不仅适合于心理学同行在工作实践中参考,也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在生活和学习中提供了一个绘画心理分析方面的参考,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