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测验和分析的发展

二、绘画心理测验和分析的发展

1921年,伯特用“画人”的方法来考察儿童的智力水平;1925年,诺拉姆、路易斯和史腾对神经官能症病人的自由绘画进行了心理分析。1926年,古德伊纳夫尝试用画人的方法来测试孩子的智力,这是世界上第一种标准化的绘画测验,它很快传播开来,作为一种测量智力的方法被广泛使用。

20世纪4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绘画可以看作是内部心理状态的视觉表征,通过绘画可以探索分析个体的心理状态,绘画投射测验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正式开始发展。

其中,巴克和哈姆尔的“房树人测验”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绘画投射测验。1948年巴克首先开发了“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并将其运用于儿童心理评估,随后在1969年,巴克和哈姆尔又对“房树人测验”进行了评估方式和技术上的推进,使其更适用于临床。

1949年,麦可福出版了《人物画的人格投射作用》,探讨人物画和人格特质、心理病理学关系的问题,画人测验的受测者已不限于儿童,在测验中将绘画者的心理冲突、防御机制等和人物画中的特定象征符号相联系,以临床观察的方式做出精神分析式的权威解释;同年,寇可开发了“树木人格投射测验”,以五岁至十六岁儿童及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用画面中特定特征出现的频率为观察指标进行测试的标准化,用以研究不同学龄期的发展特征并考察智力和心理疾病等相关问题;1968年,科皮茨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评分体系。

1931年,阿佩尔在家庭研究方面引入了绘画;1942年,沃尔夫在此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研究;1951年,赫斯提出了家庭图画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罗伯特·伯恩斯和哈佛德·考夫曼将动力元素引入绘画测验之中,并出现了“动态房树人绘画测验”等一系列的动态绘画测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