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构图案例分析

五、名家构图案例分析

(一)梵·高作品:《麦田里的鸦群》

978-7-111-58467-4-Chapter03-24.jpg

图3-11 梵·高《麦田里的鸦群》

《麦田里的鸦群》是梵·高生前的最后一幅画,是他于1890年7月创作的作品,当月,他就举枪自尽了。通过观察这幅画的色彩、构造,可以明显感受到,在构图上,画面明显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在象征着精神世界的画面上方,采用了象征着压抑的深蓝色和黑色,而下方则使用了梵·高后期最惯常使用的高纯度色彩,象征着情绪的纯粹性,以及对情绪的难以控制。因此,这幅画象征着梵·高此时的压抑、抑郁,以及对这种抑郁情绪感受纯粹性的难以控制。

除了构图和色彩之外,从绘画内容上看,这个上方压抑天空中的乌鸦也象征了死亡的气息。

(二)中国画群体人物构图

978-7-111-58467-4-Chapter03-25.jpg

图3-12 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陈文帝》

978-7-111-58467-4-Chapter03-26.jpg

图3-13 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陈宣帝》

978-7-111-58467-4-Chapter03-27.jpg

图3-14 唐代张萱《武后行从图》

978-7-111-58467-4-Chapter03-28.jpg

图3-15 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以上几幅作品,分别出自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张萱的《武后行从图》,以及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几幅都是古代人物群体像的代表之作。画面的中心人物都是较为尊贵的皇帝、皇后、官员等。除了这些尊贵的人物之外,还有他们的随从和仆人,这些人共同组成了画面。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尊贵的人所占的纸面面积,较其他人要大很多。

和西方油画注重对实物的临摹相比,中国画中,无论是工笔绘画还是写意绘画,都相对更注重“意境”的描绘。此外,中国画中没有西洋画法中的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技法。也正因为如此,和西洋画相比,从面积上来看,中国画的画面元素的面积分布更接近于作者本人内心的投射,在中国画中,某一元素的面积较大,则象征着该元素的能量较强,反之则说明其能量较弱。这一点在中国画中的人物群体绘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思想的中国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深入人心,整个社会都尊卑有序,君臣有别,这种社会模式和社会观念是为当时社会的人们所接受并内化的。因此,这种观念也内化在了画家心中,在描绘的时候,画家将内心中关于尊贵的投射通过“面积大”来表现出来。这些人物,在当时社会的人们和画家本人内心中象征着能量足、影响大并最受人们重视的那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