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立面的整合
如何将对立面整合统一,直至实现真正的自性化,是荣格理论所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性化的过程,就是促进对立面整合统一的过程。
(一)荣格的两极合并观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中有很多成对出现的概念:意识与无意识、人格面具和阴影、自我与自性等,荣格期望这些成对存在的心理状态能够达到和谐与平衡的状态,也就是通过两极的合并,最终整合一致。压抑其中一面,追求另一面,只会带来片面和分裂。
(二)如何实现自性化
荣格理论和东方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借鉴了佛教中的“中道观”,认为“通过中道达到对立面的统一是内心体验的最根本的一项。”[2]
在此基础上,荣格提出了自性化的概念,在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中,我们普通意义上的自我,被称为“ego”,即意识层面的自我。这种“自我”也就是普通意义上的“我”,是我们习惯性的主观认同。然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自我,被称之为“自性”,荣格用Self(S大写)来表示。荣格曾经说过:“自我是地球,自性是太阳,自性化就等于是日心说。”[3]
自性化是这样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我国学者申荷永总结了荣格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一书中对自性化定义的表达,其基本的特征是:(1)自性化过程的目的是人格的完善与发展;(2)自性化接受和包含与集体的关系,亦即它不是在一种孤立状态下发生的;(3)自性化包含着与社会规范的某种程度的对立,社会规范并不具有绝对的有效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性化的过程,就是促进对立面整合统一的过程。自性化的实现要求从情结和原型这两个方面来加以实施。有关情结和原型的概念,我们在第一章中已做过论述。
1.通过对个人情结的觉察和体验,来不断实现自性化。
情结事实上是“人格碎片”。因为它从完整、和谐的人格内部分离了出来,失去了与人格整体活动的一致性。人要实现自性化,必须有效地减少情结对人格整体发展的影响。[4]
如何减少情结对人格整体发展的影响呢?荣格认为,如果情结没有被个体所觉察和体验到,那么情结就会在潜意识中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不断地产生影响,而一旦个体觉察并体验到了情结的存在,情结就失去了控制个体的力量。
2.通过对对立的原型意象的觉察和接受,来不断实现自性化。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有很多成对的概念,包括人格面具和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
其中,阴影是一种重要的原型意象,它和人格面具往往是相对的。如果说人格面具是个体外在所表现出的期望他人认同的那个“我”,那么阴影就是个体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的“我”。
人格面具与阴影是相互对应的原型意象,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我们越是认同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我们的阴影也就越是阴暗。[3]比如,当个体在人格面具层面的行为表现过分友好、过分温柔的时候,这里面可能就具有邪恶、痛苦的阴影。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格面具和阴影,这二者往往是分裂的、相反的,当二者无法协调时,也就破坏了人格的整体性,进而成为人在自性化过程中的另一大障碍。
在自性化的过程中,对于阴影,我们要去积极地认识它、接纳它,并承认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过分压制它,在合理的社会规范的范围之内一定程度地允许阴影表现和释放,在整合人格面具和阴影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正面与负面,并在它们互相越界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其归位。
其他各类对立的原型意象也类似,如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个体如果过分认同自身的性别,而对内心的另一个性别没有觉察、过分压抑的话,也会出现适应问题。实现个体与自身异性人格的整合,也在于对异性人格的觉察和接受,并允许它的存在及一定程度上的释放。
只有在完成所有功能的整合与平衡之后,自性才会自然涌现。自性的出现,意味着个体人格的进一步和谐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