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绘画内容案例分析

七、名家绘画内容案例分析

如前文所述,分析绘画内容和释梦一样,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同时进行,我们结合名家作品来看一下如何从这两个方面来对绘画内容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一)威廉·哈默休伊:一生只画妻子背影

978-7-111-58467-4-Chapter03-54.jpg

图3-17 哈默休伊作品一

威廉·哈默休伊(1864—1916)是丹麦画家,1891年结婚后和妻子一起定居于丹麦哥本哈根直至逝世。1898年至1909年,哈默休伊与妻子住在位于哥本哈根的一间公寓里,这间公寓中的日常生活成了他大量画作的主题。哈默休伊在52岁的时候因癌症逝世,死后没有留下任何日记可供追溯,在死之前也销毁了所有的信件,他被描述成一位羞怯、隐匿的人物。

978-7-111-58467-4-Chapter03-55.jpg

图3-18 哈默休伊作品二

从绘画色彩上分析,结合本章第一节的内容,哈默休伊的作品大多数都使用低调的不饱和色,这与晚期梵·高作品的高纯度饱和色恰好对立。因此,从色彩上分析,这象征着其个性上的低调、内敛、隐藏。

在绘画内容上分析,哈默休伊大多数传世之作中的绘画主题都是自己家中的一个角落以及妻子的背影。

从人物的选择上来看,哈默休伊倾向于选择自己的妻子这一特别熟悉的亲密关系人物作为描绘对象。在客观层面上,这象征着与配偶间的亲密关系;在主观层面上,这还有可能象征着画家内在的阿尼玛。

从人物的描绘上来看,在人物画中,偏好选择背影作为描绘对象者有这样几种可能的心理倾向:对自我的保护,不愿面对真实的自我,对现实有拒绝和逃避倾向,或是避免表达情感,害怕失去控制。因此,从内容和描绘形式上来看,我们可以假设,在客观层面,在和妻子的亲密关系中画家感受到对方的拒绝或逃避,或是避免表达情感、对情感始终高度控制的姿态;在主观层面,画家内在的阿尼玛可能始终被压制、被拒绝、被逃避,被忽略和压抑的内在部分一直都被避免着表达情感,因其害怕失去控制。

很多医学研究都表明,癌症是情绪上长期压抑的结果,画家52岁时因癌症而逝世,因此,结合画家本人的资料、画面色彩和主客观两个方面的画面内容分析来看,画家个性上是低调、隐藏的,内心的某一部分长期被压抑,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表达,身心的压抑最终导致了疾病。

(二)马列维奇:抽象的几何图形

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1878—1935),是“至上主义”倡导者、几何抽象派画家。他1878年生于波兰基辅的一个贫困家庭,艺术生涯始于1900年,1904年他迁居到莫斯科后开始学习美术,但并不满足于当时流行的美学原则,并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

1913年开始,马列维奇开始了“至上主义”绘画风格的创作——用铅笔在白底子上画了一个黑色的方块,这是他的第一幅至上主义作品。

978-7-111-58467-4-Chapter03-56.jpg

图3-19 马列维奇《白底上的黑色方块》

荣格曾将马列维奇的高度抽象和马赛尔·杜尚的高度写实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认为这是艺术品创作的两个极端,即指向自然之物(物质)和自然非物(精神)的两种姿态,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对立倾向,暗示着一种集体心理的断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降临之前的岁月中创造其象征性表征的集体心理的断裂,这种二元对立的存在赋予了在现代艺术中寻求表象的心灵境遇以典型的特征。”[14]

结合荣格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在客观层面上,当时的战争所引发的灾难,让画家在社会生活环境中感受到了这种断裂;在主观层面上,这种断裂也内化在画家自身的心理状态中。因此,在创作上,画家用对立的极端来展示这种断裂。

正方形象征着规则、稳重、沉稳、坚固,可以让个体感受到规则、安全、被保护,因此,正如马列维奇自己所说,“在我为了从物的世界的重压下解放艺术而进行的绝望的拼搏途中,我躲避到这个正方的形式之中安身”,这幅作品在客观层面上,象征着作者对稳定和安全感的强调。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主客观两个层面的画面内容分析,我们可以推测,战争的灾难让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产生了断裂,这种断裂也以对立极端的形式反映到了艺术品的创作上,画家的内在感受到“精神”和“物”这两者是断裂的,对立的,因此他通过追寻其中一个对立面“精神”,抛弃另一个对立面“物”的方式来描绘这种断裂,但是对于画家来说,抛弃另一面又使其体会到了一种不安全感,因此在他的第一幅象征断裂的作品中,需要用一个黑色的,稳重、坚固、有安全感的形象,让自己“躲避到这个正方的形式之中安身”。

(三)徐渭:画成雪竹太萧骚,掩节埋青折好梢

徐渭的坎坷人生在本章第二节绘画色彩分析中已介绍过。除了绘画色彩之外,徐渭的绘画内容也有其个人特色。除了黑色的牡丹之外,从他笔下所描绘的其他植物也可以读出其个人经历。

978-7-111-58467-4-Chapter03-57.jpg

图3-20 徐渭《雪竹图》

在中国古代,竹子有坚韧、不屈、气节、理想的象征意义,因此,历代中国画大师均对竹子进行过细致的描绘。和众多古代画家一样,徐渭也爱描绘竹子,所不同的是,他笔下的竹子,多数处在风、雨、雪等严酷的自然环境之中,很多时候,徐渭借竹写风、写雨、写雪。在描写雪中之竹时,徐渭曾写过一首题画诗:画成雪竹太萧骚,掩节埋青折好梢。独有一般差似我,积高千丈恨难消。这首诗中,徐渭用了“掩”“埋”“折”等语词来强调冰天雪地的外部环境对竹子的压迫。

竹可以看作是徐渭自身的投射,而竹子所处的暴风骤雨、冰天雪地的环境,则是其成长历程中一直无处不在的恶劣严苛的外界的象征。在客观层面,徐渭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童年时代的生活环境确实是恶劣的。然而,在主观层面,这种童年时期和外部环境的互动模式已经内化到他的内心之中,以至于成年之后他即使有了才华、有了能力,也不断选择将这种内化了的互动模式投射到自己和现实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一次次重复着童年弱小无助时的悲剧。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我们可以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成年后的徐渭在和外界环境的互动中,始终沉浸在童年的悲剧中,一直没有真正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