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理论与绘画创作

四、荣格理论与绘画创作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个体无意识的升华及替代性表现,而荣格则认为艺术是超个人的东西,艺术是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的象征。在荣格对于艺术作品的分析中,他始终强调的是原型象征。

荣格曾指出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的画作《圣母子与圣安妮》的解释是不准确的。荣格指出,这幅画“与明显的个人心理交织在一起的还有一个非个人的‘母题’。在其他领域中这个‘母题’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这就是‘双重母亲’的‘母题’,它是神话和比较宗教领域中以各种变体出现的一个原型,它构成了无数‘集体表现’的基础。我还可以提出‘双重血统’的‘母题’为例:所谓‘双重血统’是指同时从人和神的父母那儿获得的血统……双重诞生的‘母题’与两个母亲的幻想无处不在的联系是应和了人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需要,这种需要恰好反映在这些‘母题’之中”。[22]所以,荣格认为从这幅画中,达·芬奇所展现的并不是个体潜意识,而是表现了人类共有的、普遍的一种有关存在的需要——集体潜意识中的“双重诞生”的原型。

978-7-111-58467-4-Chapter01-3.jpg

图1-3 达·芬奇《圣母子与圣安妮》

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对毕加索的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分析。他认为,毕加索的作品不是来源于外部世界和外在经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经验和幻觉。此外,毕加索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他的画解释了他们对情感的疏远和离异。“这类画都有一个主要的特征——断裂;它们以布满整个画面的所谓‘断续的线条’,即一系列的心理‘断层’(就这个词地质学上的意义而言)来表达自己。这种画使人感到心寒,它们以其荒谬无情和对观众的古怪的冷漠搅扰人们的内心。”[23]

荣格认为,精神分裂症病人之所以会创作出象征现代人集体无意识的断裂和零碎的绘画作品,是因为现代人对“完整的人”的向往。他分析道:“这个‘完整的人’由于当代人在他们的单面性中迷失了自身而被遗忘,但却正是这个完整的人在所有动荡、激变的时代曾经并将继续在上部的世界中引起震动。这个人与现在的人是不同的,因为他一如既往,亘古不变;而现在的人则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在我的病人中,接着内外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人性中的两重性及其对立面相互冲突的必要性的承认。在经历了那些崩溃、分裂时期的疯狂的象征以后,紧接着便会出现一些表明明与暗、上与下、黑与白、男与女等对立因素互相靠拢与融汇的图像。在毕加索最近的绘画中,对立面直接的并列就很清楚地表明了这样一种融合的主题。”[24]

978-7-111-58467-4-Chapter01-4.jpg

图1-4 毕加索《坐着的女人》

978-7-111-58467-4-Chapter01-5.jpg

图1-5 毕加索《镜前的少女》

毕加索病后的作品《镜前的少女》《坐着的女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作品均体现出荣格所说的断裂特征和对融合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