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首/ 〔明〕陈 镐
和 赵①
玉垒璘珣半有无②,金声镗鞳拥冰壶③。
流通渤澥源何远④,老尽乾坤势未枯⑤。
万点明珠浮泡沫⑥,一川轻浪接平湖⑦。
公余徙倚观澜石⑧,四面清风兴不孤。
[选自《历下十六景诗》卷二]
【作者简介】 陈镐(?~1511),字宗之,号矩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进士,明弘治、正德年间先后任南京吏部郎中、山东按察副使兼提学道,转江西参政,擢湖广右布政使。正德五年(1510)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次年以病乞归,命未下而卒。为人明敏,有吏才,能诗,著有《矩庵漫稿》6卷、《振鹭集》1卷、《金陵人物志》6卷等,纂修《阙里志》24卷。
【注释】 ①此诗明代石刻现存,镶嵌于趵突泉北泺源堂东,院墙内侧,今为泺源堂东侧外楼梯遮挡。石上还刻有第6首之王守仁诗(王诗列前),两诗共一题《晚到泺泉,次赵松雪韵》,书写落款时间为明弘治十七年(1504)八月初一。此诗亦载于《趵突泉志》下卷,题作《和前韵》,“前韵”指同卷列于其前的王守仁《趵突泉和赵松雪韵》。 ②玉垒:玉垒山,位于四川理县。此处解为“玉山”,借以形容趵突泉的涛峰。璘珣:鲜明貌;犹嶙峋,突兀貌。形容涛峰晶莹高耸。因趵突泉为南北并列、间距甚近的三股水,故亦可将“玉垒”解作半有半无的璘珣“玉墙”。“璘珣”,石刻作“嶙峋”。半有无:半有半无,时有时无,形容泉水上涌跃动时的形状、色彩变动不居。 ③镗鞳:钟鼓声,亦用来形容浪涛拍击物体的声响。拥:环抱,围裹。 ④渤澥:即渤海。石刻此句作“源通渤澥谁真见”。趵突泉水入河到海,乃世人共知、无可置疑的事实,故此句以《历下十六景诗》为佳。 ⑤此句意谓直到天荒地老,趵突泉的涌流之势也不会衰竭。 ⑥泉池内三股大泉周围有密集的小泉,一串串水泡如万千珍珠冒上水面。 ⑦平湖:指大明湖。 ⑧公余:公务之余。徙倚:徘徊,逡巡。石刻作“坐倚”。“徙倚”有动感,传达流连之情,较“坐倚”佳。观澜石:泉边笋状大石名。“观澜”出自《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