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赵孟: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最关情
刘书龙
在曾经客居济南的诸位元代文人中,如果要论名气之大、给济南带来的声誉之盛,或当首推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赵孟了。古往今来,其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和《趵突泉》诗帖(中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句),让无数人更多地注意到济南的名山胜水。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十四岁时以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归故乡闲居,致力于学,为“吴兴八俊”之一。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刚到京城,赵孟就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十分赞赏其才貌,惊呼其为“神仙中人”,并给予其种种礼遇,任命其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又升其为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二十九年(1292),赵孟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直到元贞元年(1295)被召回京城,参与修纂《世祖实录》。不久,赵孟即借病乞归,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此后,他在江南闲居四年,时常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谈艺论道,挥毫遣兴。大德三年(1299),赵孟又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赵孟升任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元仁宗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祐三年(1316),又将其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至从一品。至此,赵孟的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可谓是声名显赫。
赵孟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他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赵孟于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赵孟在我国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称:孟“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格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他本人则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其传世的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十二卷等。
重文兴教治济南
赵孟初至京都时,元世祖本打算要委以重任的,但有朝臣认为赵孟是故宋宗室子弟,不宜重用。再后来,元世祖欲让赵孟参与中书政事,由于赵孟坚拒固辞,元世祖才只好作罢,但仍特意下旨,令其可自由出入宫门。后来,赵孟考虑到自己长期在元世祖身边,为其所宠信,难免会被同僚特别是蒙古族权贵们忌妒与猜疑,为躲避是非,就力求外任。
至元二十九年(1292)夏天,三十九岁的赵孟终于如愿以偿,被朝廷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此后不久,他就携妻子管道昇及其他家眷从大都(今北京)南下,途经济南,暂返故乡吴兴。当年八月,赵孟携妻子管道昇等离开吴兴北上,到达济南任所。此后,赵孟在济南居官近三年,一直到成宗元贞元年(1295)春夏间,才奉调离济返京。
当时的济南路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济阳四县和棣、滨二州。由于当时济南路总管府总管阙任,所以赵孟到任后实际上是独署府事。另外,赵孟当时还兼管济南路诸军奥鲁,实际上是济南路的军政一把手。因此,当其初到济南时,政务还是比较繁忙的,这使得他无暇去游览观赏济南的湖泉山水,内心颇有田园之思。
赵孟在济南居官期间,为政清简,从不滥刑。当时,有个叫元掀儿的济南人,在盐场干活,因为忍受不了盐场的艰苦逃走了。他的父亲以为自己的儿子死了,并且找到一具尸体,就到官府状告儿子的同事杀了他的儿子。被告虽然无辜,但又苦于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最后不得不认罪。赵孟通过仔细的调查审问,怀疑被告是被冤枉的,于是就没有立即将其判罪。果然,一个月后,元掀儿自己回来了,真相大白,济南当地人皆称颂赵孟之神明。
由于赵孟居官清简,而当时与赵孟同在济南居官的佥廉访司事韦哈剌哈孙却一贯严厉残暴,对赵孟不能承顺其意的做法颇为不满,于是就在元贞元年(1295)春季找了个借口,告了赵孟
一状,欲治其罪。当时恰逢元成宗即位后要修纂《世祖实录》,于是就将赵孟召回了京师,赵孟这才躲过了一难。
趵突泉畔留名篇
在经过初到任后的一番忙碌,政务逐渐步入正轨之后,赵孟便开始诗酒流连于济南的湖泉山色之中。
赵孟在客居济南期间所作的诗文有数十篇,其中有数首咏及济南大明湖、趵突泉、龙洞、华不注山等处湖光山色的优美诗篇,最为出名、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首当是七律《趵突泉》:“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该诗首联写趵突泉为举世无二的天下奇观,并以“平地涌出白玉壶”写其形态,比喻生动别致;颔联写趵突泉的水量丰沛,岁旱不枯;颈联写趵突泉的恢宏气势,并兼及济南另外两处名胜华不注山和大明湖;尾联写其对趵突泉喜爱之情及赏泉时的清静脱俗之情怀。现该诗的颈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已被刻作楹联,悬挂于趵突泉北岸泺源堂的抱厦柱上,日夜与趵突泉的波光水影、喷吐之声交相辉映,备受人们称道。
赵孟的这首七律《趵突泉》是数千首题咏趵突泉的诗作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后人和者甚众。该诗的赵孟手书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诗左有题跋云:“右二题皆济南近郭佳处,公瑾家故齐也,遂为书此。孟。”
此外,赵孟在济南还写有《鱼乐楼》《胜概楼》《东城》等诗和《夷斋说》《济南福寿禅院记》等文。在清代,人们还曾在位于济南郡城西北十里处的砚溪孙氏别墅内挖出过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赵孟篆书的两首描写当地景色的诗。
济南的湖光山色留给赵孟的印象无疑是十分美好的,在后来所作的《送山东廉访照磨于思容》(于思容,即《齐乘》一书的作者于钦)一诗中,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最关情。”
《鹊华秋色》传千古
当然,说到赵孟和济南的缘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还是他的那幅传世名作《鹊华秋色》图。该画应该是赵孟为济南这座城市所留下的另外一张弥足珍贵的文化名片。济南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现在能享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里面应该包含着赵孟《鹊华秋色》图的一份“推介”之功。
赵孟是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是开创元代书画新风的领袖人物,而《鹊华秋色》图则是赵孟的山水画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代表作。该画画的虽然是济南北郊鹊山、华不注山一带的秋景,却不是赵孟在济南居官期间画的,而是在其故乡吴兴画的。关于此画的创作缘由,赵孟在《鹊华秋色》图的一则题款中这样写道:“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制。”
赵孟这则题款里提到的“公谨”是指宋末元初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和鉴赏家周密。周密祖籍济南,其曾祖随高宗南渡,遂居吴兴。因此,周密实际上出生、成长于江南吴兴,宋亡后则隐于杭州,一生不曾踏上济南半步,但他始终难以忘怀自己是济南人。为此,他曾以“齐人周密公谨父”“华不注山人”“历下周密”自称,其词作中往往饱含着浓浓的怀乡之愁;而作为吴兴人的赵孟的情况却恰恰与周密相反:他曾在济南客居三载,得以尽情领略济南“潇洒似江南”的湖光山色。
元贞元年(1295)的秋天,在外宦游十载的赵孟因病辞归故里,终于得以归隐田园。这年冬天,赵孟在吴兴再次见到了已步入人生暮年的友人周密,并为周密讲述了自己在济南所领略到的湖光、山色、泉声。为了更好地慰藉友人的思乡之情,赵孟
为周密画了这幅后来名满天下的《鹊华秋色》图,以使友人可以在展卷之时或掩卷之余遥想千里之外的故乡。其实,赵孟的这幅画中画的也不仅仅是济南的鹊华秋色,还有他自己内心的隐逸之情——在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调山水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远离尘嚣的萧散疏淡意境,这或许就是赵孟内心一直深深向往的田园归隐之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