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首/ 〔明〕陈凤梧

第7首/ 〔明〕陈凤梧

观趵突泉,次赵松雪韵之一

一镜天光澹欲无,忽惊平地涌冰壶。

层层雪浪长飞白,混混源泉不受枯

千里伏流终入海,百花环汇更成湖

观澜亭上中宵坐,万象无言月影孤

[据明代石刻]

【作者简介】 陈凤梧(生卒年不详,一说1475~1541),字静庵,江西泰和人。明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正德十六年(1521)十一月至嘉靖二年(1523)八月任山东巡抚。著有《陈凤梧奏议》10卷、《修辞录》6卷,另辑有《周礼会隽》《四书六经集解》等,纂修《岳麓志》。

【注释】 ①此诗石刻镶嵌于趵突泉北泺源堂后,东墙内侧。根据诗后作者跋语,作于明代正德十六年八月九日。此诗载于《历下十六景诗》卷二,题作《和赵》;亦载于《趵突泉志》下卷,题作《趵突泉,和赵韵》。  ②一镜:形容泉池澄明如镜。澹:清淡,不浓烈。  ③长飞白:《历下十六景诗》作“常飞白”,“长飞白”佳。  ④混混:读音和词义均同“滚滚”,水奔流不绝貌。《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源:《趵突泉志》作“原”,乃刊刻之误。 受:遭到。“不受”,《历下十六景诗》作“永不”。从与上句对仗论,“不受”佳。  ⑤参见第4首诗注⑨。  ⑥百花:指众多的荷花。大明湖自古盛产荷花,湖上百花洲、百花堤、百花台、百花桥俱以荷花而得名。  ⑦观澜亭:趵突泉临水之亭,始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位于泉南,清代移名于泉西之亭。中宵:中夜,半夜。“中宵”,《历下十六景诗》作“清宵”。“中宵”佳,较“清宵”更具象地表现出作者的盘桓之状。  ⑧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景象。影:《趵突泉志》作“不”。“影”佳。“不”与第四句重字,应是抄写错误。此句《历下十六景诗》作“一片中天月色孤”,“一”“天”与第一句重字,诗意亦不如石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