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首/ 〔清〕丁耀亢
恭次张方伯泉上招饮原韵①
囊里松花饭不无②,年来避地近方壶③。
菖蒲九节根难老④,若木三珠叶未枯⑤。
云接太行分岱岳⑥,水从王屋到明湖。
抱琴欲别成连去⑦,天海茫茫月影孤⑧。
[选自《椒丘诗》卷一]
【作者简介】 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后又称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少负奇才,弱冠为诸生,明万历年间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乡试皆不第,仅中副榜。清顺治四年(1647)入京师,由顺天籍拔贡,充镶白旗教习。后为容城教谕,迁惠安知县,以母老不赴。著有小说《续金瓶梅》(前后集共64回),历史故事《天史》10卷,戏剧传奇《西湖扇》2卷、《化人游》1卷、《蚺蛇胆》2卷、《赤松游》3卷,《丁野鹤诗钞》10卷;另著有《家政须知》《出劫纪略》《管见》《集古》《问天亭放言》各1卷、《增删补易》15卷。今人整理出版有《丁耀亢全集》。
【注释】 ①此诗亦载于《趵突泉志》下卷,题作《趵突泉》。张方伯:张缙彦,字濂源,号坦公,清顺治十年(1653)任山东右布政使。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明清之布政使称“方伯”。席上,张缙彦次赵孟原韵赋诗,作者又和之。 ②松花:指松花酒。③年来:近年以来或一年以来。避地:避世隐居。 ④菖蒲:植物名。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根茎可入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石上菖蒲,一寸九节,为药最妙,服久化仙。”难:《趵突泉志》作“将”,“将老”不符合菖蒲的生物习性和所附着的文化意义,亦与此诗整体意味抵牾。 ⑤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三珠:三珠树,本作“三株树”,古代传说中的珍木。此联形容趵突泉为种种奇树异草所掩映,如同仙境。“若木”,《趵突泉志》作“乔木”。“若木”佳,与“三珠”是并列关系,俱为神木仙树。“乔木三珠”则指“三珠”乃属乔木,这无甚意义。 ⑥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与王屋山南北相连。代指王屋山,以避免与下句重复。《列子·汤问》所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讲的即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率全家移之的故事。岱岳:泰山。济南城南群山连绵,乃泰山余脉。此句意谓趵突泉水面上的云远接太行,来自泰山。 ⑦成连:春秋时著名琴师。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水仙操》记载:传说伯牙曾学琴于成连,三年未能精通。成连携伯牙来到东海中的蓬莱山,又借口寻其师而辞别,旬日不返。伯牙但闻海水激荡、群鸟悲鸣之声,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从而得到启发,技艺大进,终于成为天下妙手。此句意将张方伯比作成连,是自己作诗的老师。 ⑧天海:《趵突泉志》作“宦海”。“天海”佳,与“成连”“月影”相关联。“宦海”则与前后不搭,伤及诗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