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2025年09月26日
案例分析
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宝钢”),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经过10年的生产发展,国家投资在宝钢的原始资本净增12倍。1995年,宝钢销售收入253.83亿元,实现利税60.12亿元。继1994年在全国千家经济效益最佳企业排列榜首之后,1995年又在国有企业500强中名列第一。宝钢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宝钢在搞好生产、开发技术和改善日常经营管理的同时,能够审时度势,广开增效渠道,争取到可观的政策效益、结构效益、级差效益、速度效益和规模效益。特别是在政策效益方面,宝钢善于保持政策敏感度,抓住机会,用好用足政策,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为提高企业成本补偿度,保证企业发展有后劲,1994年宝钢按科学程序组织大规模的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评估前宝钢资产总值295亿元,评估后增至549.5亿元,增值250亿元。而且经与财政部协商,宝钢在保证当年上交19亿元所得税的前提下,评估当年就多提折旧18亿元。同时,宝钢还按照国家政策及时提高了折旧率。由此增加折旧所得的资金除用于一期、二期生产发展外,还为三期建设提供了资金。如果三期建设一时用不上,则用于提前归还二期工程的银行贷款,仅此项即还贷44亿元,不仅减少了利息支付,也相应交纳能源、交通“两金”。又如,1993年宝钢预测到国家外汇管理办法要与国际接轨,于是在外汇使用安排上就先花额度,后花现金,实现外汇保值,直接创汇效益14.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