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生态文化旅游在近四十余年的时间里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和全球环境运动的开展
生态文化旅游的出现与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发生了多起环境公害事件,如在1952年12月5~8日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4天内死亡4000余人,以后两个月陆续死亡8000余人;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导致31人死亡,大批人员被迫撤出污染区,核事故中在地洞中幸免于难的动物,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发生了严重的畸形变种,有机构估计预测在未来的40年内,将会引起15 000人患癌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一系列设备损毁、堆芯熔毁、辐射释放等。该事故为全球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来最严重的核能事故,也是第二起在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中被评为第7级(最严重等级)的核电站事故。福岛县在核事故后,以县内所有儿童约38万人为对象实施了甲状腺检查,截至2018年2月,已诊断159人患癌,34人疑似患癌,震惊了世界。这些污染环境的事件,唤醒了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开启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环境问题成为社会的一个中心问题。随着世界环境运动的发展,人们日益关注自身所存在的环境。1986年布伦特兰夫人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唤起了人们对环境和发展关系的关注,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并成为各国政府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1990年世界银行出版的《环境与发展》报告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矛盾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签署的《里约宣言》中,各国政府对保护环境做出了承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里约宣言》,到1995年德国柏林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历经瑞士日内瓦会议、日本《京都议定书》、印度《新德里宣言》、加拿大《蒙特利尔路线图》、丹麦《哥本哈根方案》、卡塔尔多哈磋商、法国《巴黎协定》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博弈,对世界环境的保护可谓步履维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政府又制订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2014年12月,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轮缔约方会议(COP20)的中国政府代表表示,2016—2020年中国将把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00亿吨以下,中国承诺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这是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联合国大会第九次特别会议上,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和地球理事会共同向大会散发《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思路,而生态文化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
(二)大众旅游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导致对旅游业的重新审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旅游业经历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其影响越来越被世人关注。尽管大众旅游最初被很多国家称为“无烟”产业,但随着自由放任的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认识到旅游业不再是“无烟工业”,除非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认真的规划和管理,否则旅游最终将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种种不良的后果。大众旅游如果 规划不当、管理不善将造成过度开发、发展不平衡和环境污染的问题。2012年10月2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接待游客数超过18万2千人次,成为自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接待游客最多的一天,人满为患,产生的废气、噪声,践踏地面等对故宫是极大的破坏。
这种大众旅游所带来的就业、GDP增长等经济收益的获得是以较高的社会和环境成本为代价的。一方面,旅游者从自身生活质量与健康出发,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质量更加挑剔;另一方面,从给后人带来的影响考虑,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于是,人们开始探寻一种能够避免大众旅游带来的弊端的旅游方式,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由此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