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生态文化旅游是河北建设生态省的重要抓手

三、开展生态文化旅游是河北建设生态省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按照2006年《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开展生态省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有效形式和载体,建设经济社会与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河北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保障京津冀共生生态圈安全的重要行动。《纲要》总体目标是到2030年,河北省80%以上的设区市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城市化水平达到68%;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立足现有生态基础和有利条件,着力构建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体系、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安全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以人为本”高度文明的生态社会体系和务实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经过努力奋斗,到2030年把我省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省区。

《纲要》将全省划分为坝上高原、山地、平原和海岸海域等4个生态功能区,并提出了不同的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见图1-1。

图1-1 河北省生态功能区

坝上高原生态区,包括张北、沽源、康保3个县的全部,尚义、丰宁、围场3个县的部分乡镇。

山地生态区,包括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8个市的48个县(市),分为冀北及燕山山地、冀西北之间山地、盆地和太行山山地3个生态亚区。

平原生态区,包括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沧州9个设区市的平原地区。

海岸海域生态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的12个县区的海岸带、岛屿和浅海。

生态省建设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全体公民共同参与和长期努力。《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自2006年到2030年,河北省围绕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等生态省建设关键领域,将加快各种行业的“生态化”进程,“生态观”将在河北省未来各行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重点发展“生态服务业”“生态城市交通”和“生态文化旅游”等行业,从而达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将重点打造京津保城市生态空间核心保障功能区、坝上高原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功能区、太行山燕山水源涵养与综合治理功能区、冀东沿海生态防护功能区、冀中南平原生态修复与高效林业功能区等五大生态功能区,着力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体系。

作为五大生态功能区之一的京津保城市生态空间核心保障功能区,将突出抓好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建设,在保定、廊坊、沧州、唐山等市的城镇村屯周边、生态廊道、湖淀周围、机场周边等重点区域营造规模片林,加快湿地功能恢复。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将重点以交通干线、河流水系绿色廊道为骨架,以村屯绿化、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为绿心,打造集中连片、相互贯通的城市森林带,推进东淀、文安洼等湿地功能恢复。

坝上高原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功能区,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为核心,采取“退、封、造、改”综合措施,加强沿边防护林带、沿坝防护林带和农牧防护林网建设,构建带网片结合、乔灌草搭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生态屏障。

太行山燕山水源涵养与综合治理功能区,以太行山绿化攻坚为重点,将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生态经济林,推进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

冀东沿海生态防护功能区,以海岸基干林带、沿海花海绿廊生态廊道、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重点,构建生态结构稳定、御灾能力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沿海生态防护功能区。

冀中南平原生态修复与高效林业功能区,将重点实施好平原绿化工程和黄河故道沙化治理,加强森林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果品基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把生态建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但从河北省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转变, 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现象尽管得到遏制,但仍然比较严重。

生态省建设就是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保障京津冀共生生态圈安全的重要行动,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战略决策。

生态文化旅游作为河北生态省建设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有利于发挥河北生态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能促进河北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换代,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河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并设计出具有河北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并与传统旅游产品融合,将生态文化旅游贯穿于其他旅游内容之中,提高河北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依托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河北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旅游改革创新、产品供给优化、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协同集聚,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推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是河北省“十三五”旅游规划的目标,依托河北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指导下,进行有序、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是一种必然选择,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就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求。

基于全球生态文化旅游迅猛发展的大背景,结合生态省建设和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拥有优良生态环境和丰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河北省,应加强与国内先进省市在生态文化旅游建设中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加快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对早日建设成旅游强省、经济强省和生态河北、绿色河北、文化河北、美丽河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