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二、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措施加大

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湿地面积1413万亩,占国土面积5.02%,建立湿地公园54处(国家级22处)。自然保护区44处(国家级13处),总面积107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78%。有风景名胜区51处(国家级10处),总面积848.85万亩。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湿地保护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重点工作意见》《河北省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2018—2035年)》等的出台,为维护京津冀生态安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要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统筹推进湿地保护、利用、发展,大力实施引水、补水工程,着力治理水环境污染,切实维护物种多样性,坚决整改湿地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要集中力量抓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坚持目标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淀区和流域污染治理,加强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综合治理,坚决整治“散乱污”企业,科学推进清淤试点,有效开展绿化美化,努力实现白洋淀水质全面改善,逐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负责原则,精心组织实施,强化协调联动,坚决守住生态红线,把河北省湿地保护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步伐正在加快。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把湿地保护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决定编制规划指导全省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规划本着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整治的原则,在综合各湿地自然保护区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各项措施,以期通过规划的实施,促进河北省湿地保护工作,为维护京津冀生态安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全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18个),保护管理面积5 418 529公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河北省通过国际政府间合作、多边国际合作、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开展了生物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相继在雾灵山、红松洼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文化旅游试点。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已经开展生态文化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达到8个,列入当地政府旅游发展规划的自然保护区达到28个。2018年到保护区进行生态文化旅游的人数达到200多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近7亿元,社会综合收入达到13多亿元。河北省开展生态文化旅游最早的雾灵山于1995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截至2019年已建成自然保护区32个,详见表2-2。

表2-2 河北省已建自然保护区名录表

续表

(二)湿地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渐成热点

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即:森林、海洋、湿地。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海洋被称为“地球之心”,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

河北省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类型比较全,既有浅海、滩涂湿地,又有陆地河流、湖泊、沼泽、水库、洼地湿地,具有重要的保护、科研价值。2019年年底,河北省湿地面积941 900公顷,近海及海岸湿地231 900公顷,占河北省土地总面积的59%。其特点:一是作为一个干旱省份,湿地资源相对较多,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27%高1倍多;二是湿地类型比较全,既有海岸湿地,又有河流、湖泊、沼泽湿地;三是面积小,分布广而零散,除沿海外,没有较大面积的湿地;四是湿地相对集中分布在沿海、坝上地区,平原地区、广大山区只有零星分布;五是平原河流湿地因上蓄下排和气候干旱,大部分已成季节性河流或多年断流;六是人工湿地面积在河北省占有一定比重,天然湿地面积呈现逐渐缩小趋势。2019年年底,我省共建有国家湿地公园(含在建试点)共11处,详见表2-3。

表2-3 河北省湿地公园景观资源

续表

续表

(三)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部分湿地面积减少,面临生态功能退化问题

由于诸多人为原因,我省的湿地面积与20世纪60~70年代比锐减。目前我省湿地面积小,分布广而零散,除沿海外,没有较大面积的湿地。湿地相对集中分布在沿海、坝上地区,平原地区、广大山区只有零星分布。平原河流湿地因上蓄下排和气候干旱,大部分已成季节性河流或多年断流。人工湿地面积在河北省占有一定比重,天然湿地面积呈现逐渐缩小趋势。就华北最大湿地白洋淀来讲,流域平原区是华北平原的农业高产区域,灌溉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近几十年来,白洋淀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在1974—2007年,该区域地下水埋深以平均每年0.51 m的速率下降,1980年以后下降速率明显加速,在2000—2007年年均下降速率达到了0.99 m。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低效的农业用水模式及地下水超采严重,严重制约了白洋淀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得不靠外来补水维持生态功能。随着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我们高兴地看到,白洋淀流域入河入淀污染物总量大幅削减;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取得阶段成效:重点区域纯水村全面整治,污染得到有效消除,淀边村环境得到综合整治:淀区生态补水得到有效保障;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涵养功能不断增强水体水质明显改善:白洋淀入淀河口水质达到IV类标准,湖心区水质稳定达到II-IV类标准。

2.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力度不够

对于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例,或者是对湿地公园的管理事项,一般都是参考基本原则加以设立,没有根据各个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些地方的湿地公园管理并没有完美体现出特殊性,一些旅游者虽享受了湿地带来的美好,但却忽视了对湿地的保护。由于旅游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在一些景区存在游客乱扔塑料袋、纯净水塑料瓶等生活垃圾的不文明行为,还有少数游客私自投喂野生鸟禽等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一是这些野生鸟禽降低了对人的防范,很容易被不法捕猎分子抓住:二是容易造成野生鸟禽对食物习性的改变。为此,加强对游客环保意识的教育,约束游客行为尤为重要。

3.环保经费投入较少,兼顾社区居民利益不足

因为资金投入较少,部分湿地旅游资源仍然保持着原始原貌的待开发状态。一些开发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重开发轻保护,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较少,这种行为不利于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居民参与是湿地生态文化旅游的一项重要功能,而在有些湿地景区,随着日益增多的游客进人湿地旅游,或多或少给当地社区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一些扰乱。

4.食宿缺少特色,难以吸引游客

湿地周边的村庄及其民宿建筑风格比较单调,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显得格外破落,湿地景点环境保护较差,特别是在村子的周边附近,由于生活污水和垃圾的不合理处理,存在不同程度程度的污染现象。一些餐馆的食材基本上大同小异,缺少吸引游客的地方特色。

5.旅游产品结构相对简单,精品项目少

部分湿地景区由于旅游产品结构比较简单,招待游客的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旅游者多种需求,游客基本上是观光旅游居多,遇到参与、休闲、度假、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较少。多数湿地的水体旅游存在水的动感不足,水上只有一些基本的水上活动,如划船、游艇、木栈道等,游客与水近距离接触游玩项目较少。从长远看,缺少精品的支撑与河北省旅游形象主题口号“京畿福地.乐享河北”中的“乐”有些不相匹配,不能激起对游客的吸引力。

6.旅游产品设计不尽合理,缺少长远眼光

在一些湿地旅游地区存在保护、设计、管理等多方有机衔接不到位问题,对旅游路线的设计和运作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如在白洋淀建有异国风情园,甚至存在过泰国红艺人(人妖)表演。在围场塞罕坝七星湖湿地公园,建有12星座的石碑,这些非中华文化融入生态湿地旅游的做法不可取。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目光短浅的行为势必降低湿地旅游的独特性,影响到湿地旅游资源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