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劣势分析
河北省旅游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却是建立在一个相对水平较低的平台上,所以现在同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并且拥有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河北省的旅游发展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现在制约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旅游市场秩序规范、良好旅游品牌树立以及区域合作加强等方面,这也是“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旅游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
(一)对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科学认知和把握有待提高
作为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方向,生态文化旅游已成为广为倡导的旅游形式。但在中国,生态文化旅游正式作为新型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作为河北省,无论是地方政府及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旅游者、文旅管理经营者,对生态文化旅游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局限 和不到位的地方,加上缺乏足够的经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真正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还有一段路要走,特别是社会上对生态知识的普及教育力度不够,导致生态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或多或少的困难和问题。对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上,考虑欠周全,生态文化旅游在措施和项目内容建设上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生态文化旅游景点、景区缺乏品位和知识性。
(二)生态文化旅游的主题有待突出
尽管河北已经颁布实施了《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河北省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但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河北生态文化旅游规划纲要》。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工作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仅停留在生态文化旅游的调查评估上,虽然《河北生态省建设纲要》中涉及了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展,但不够翔实、具体。另外,在一些地方也做了一些开发区和景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但研究程度都不太深入,操作性不强、科学性不够、生态文化旅游的主题不突出,在生态文化旅游详细性规划和建设性设计,协调开发与保护上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受基础设施制约
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河北省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挥。旅游地由于容量小,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接待能力不足,从而制约了该地区流通、服务、经济平台等职能的发挥。截至2018年年底河北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7万千米,县城20千米范围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率达到47%,乡镇农村客运班线完成公交化改造率达到45%,但是这些所占等级公路中并不太高。位于太行、燕山山脉深处的一些森林公园景区,进入景区的公路面窄、路况差,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时常堵车几个小时甚至更多。景区旅游设施过于简陋,旅游产品档次低下,游道不规范,旅游接待水准低,因而,加快生态城镇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当务之急。
(四)有待加大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反差影响
河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良好的生态文化旅游环境应当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完美结合,但用于开发资源方面的资金总数量不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高。相当一部分资源区尚未得到较好的开发,生态文化旅游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森林旅游资源不足,森林覆盖率在全国排名处于中等水平,森林旅游资源的潜力尚未被开发出来,深山中有不少风景优美的景区尚未被认识。已开发的景区开发程度低,偏重宗教的较多,还不能给人一种艺术的美感;观光休闲没有与农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休闲农庄、民俗大院等乡村游开设的旅游项目也不过是卡拉OK、游泳、桑拿,这些项目在城区举目可见,而村庄依然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导,互相之间形不成景观相映、利益共享和与其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浓烈古朴的民俗风情形成强烈的反差。对于自然旅游资源,如幽静而美丽的峡谷、郁郁葱葱的森林等自然风景点开发不足。
(五)投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资金不足
河北省的一些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是集“老、少、边、穷、山”为一体的贫困地区,甚至是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大多位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地方政府工业基础薄弱、财政困难、经济实力弱小是导致这些地区筹措资金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再加上过去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需要资金投入的项目多、范围广,没有固定的旅游开发投资渠道,投入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资金少,因此,全省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低,不少森林景区可进入性差,约2/3的森林公园、3/5的自然保护区尚不具备基本的接待能力,不能满足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要求。
(六)生态文化旅游管理机制存在障碍,未能兼顾好各方利益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涉及政府、保护区、当地社区、旅游企业、生态旅游者五个关键利益相关者及彼此间的内在关联。在河北省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投入建设阶段,产出效益相对不高,在一些地方相关的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林业部门、建设部门以及乡镇,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需要多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同时,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与社区居民关系难协调,由于河北省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是由众多农民的承包山地所组成的,进行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需要从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手中将其山地统一租用,征收难度大,存在收益分配上难以做到公平化和合理化的不少问题和矛盾。一方面招商开发需要把土地经营权进行集中,但收购成本过高又难以招商成功;另一方面当地居民利益要维护,都希望出让收益越高越好,在招商卖点与老百姓售价上寻求最佳结合点是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时常错过发展良机。这就需要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有效机制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创新,要围绕实现生态文化旅游收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积极探索和寻找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和机会,尽可能兼顾管理层和当地居民的各方面利益,促进当地居民与景区开发和谐发展。
(七)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综合管理能力不足
旅游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旅游人力资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服务的质量,也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生态文化旅游区的规划、研究、管理、解说等都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和丰富的生态知识,还要对当地社区居民强化生态意识。目前在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队伍中,来自国有林场、森林工业企业和地方乡镇等的人员占有较高的比例,部分人员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偏低。一方面,受自然、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山区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保守;另一方面,河北省以往没有把生态文化旅游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生态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综合管理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
(八)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不鲜明,难以形成吸引力
2008年前夕,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河北省提出过“彩环京津.休闲河北”“清凉夏,悠游河北”“金秋收获,走近河北”为主题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与此相适应打出“红色圣地之旅”“绿色生态之旅” “ 皇家园林之旅”“蓝色海滨之旅”“白色体验之旅”的品牌形象; “京畿之地.希望河北”“京畿之地·魅力河北”也曾提出过;2012年 又提出“诚义燕赵.胜境河北”,直至2016年提出了“京畿福地·乐享河北”。这些对外宣传的整体旅游形象从总体上看比较鲜明,但品牌定位有些分散,势必影响整体形象的发挥。
在具体文旅品牌宣传上整合营销的理念贯彻不够深人,不易形成一种声音、一种形象,难以形成独特的吸引力。虽然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遵化清东陵易县清西陵皇家文化遗产和大运河文化遗产,以及平山西柏坡红色文化等景点景区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具有较高声誉,但河北的生态文化旅游营销宣传与旅游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尽管河北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文旅的营销宣传,但是限于营销宣传资金投入不足,宣传营销策划水平局限等原因,旅游区、基础设施、旅游项目等存在雷同、重复现象。这势必影响河北省旅游业良性运行结构体系的形成,最终影响河北省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在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一些地方品牌化与市场化意识相对淡薄,资源产品化、产品品牌化程度较低。主打产品的特色原生态化、高品位化运作不够得力,还不能满足生态文化旅游长足发展的要求。从国际国内的视角来看,我省尚末成为游客的首选地和优选地,与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等周边省市相比,存在一定落差 ,尤其是龙头景区带动作用还不特别明显,缺乏有影响力的经典文化旅游线路和品牌。
(九)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缺少旅游的灵魂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为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素材。作为文化大省,尽管河北实物性的文化资源相对较多,但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上创新力度不够,多注意现实文化载体的开发,但是缺乏深层次上挖掘文化内涵,导致河北省部分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较为粗糙、档次较低等现象,限制了河北省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档次的提升,减弱了游客的旅游体验,难以形成吸引力,特别是入境游,尽管濒临京津但入境游多年未能进入全国前10名。
能否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能否借助雄安新区建设,接力2022年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的世界冬奥会的难得机会。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到新的抓手和新的增长点,是河北省旅游业翻身的转机。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面对京津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我省观光产品居多,休闲度假产品少,一般产品多,文化旅游精品少,难以适应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工作要求(2018—2020)。除个别遗存外,缺乏在全国、全世界有垄断地位强吸引力的极品产品,因而还没有成为海内外游客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容易被周边省区市的旅游产品替代,几乎每一项产品在周边都有可替代的产品,如皇家园林建筑、长城这些享誉世界的人间奇迹,河北有,北京也有,所以很容易受到“灯下黑”的影响。另外,河北文化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较分散,不够集中,也给未来产品的规模竞争带来不利影响。
(十)生态文化旅游效益一般
除了世界级文化遗产、非遗产和国家级文化遗产、非遗产外,河北省森林面积在全国居中,并拥有一定量的湿地资源和山岳、草原等生态资源,动植物种类繁多,具备开展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条件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生态文化旅游载体数量较大,林区面积较广。目前这些重要生态资源和旅游载体转化成生态文化旅游的资本优势和产业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出来,生态文化旅游产值占旅游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较低,存在生态文化旅游大资源与小产业的矛盾。
(十一)理顺生态文化管理机制,技术支撑体系与互动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河北省旅游企业与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及游客之间尚未有效地建立起“景区·旅游中介·游客市场”的互动机制,在部分景区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与游客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产业链较为单一。与此同时,相对应的发展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机制也需要完善。
另一方面,由于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需要规范。对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资产评估标准和规范转计程序要规范、让生态文化旅游觉源在招商引资、合资、合股和合作经营中有遵循的法律依据和评估标准体系,要使得生态文化资源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才能使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发展。
通过对河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状况的分析,我们认为,河北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大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河北旅游新亮点。以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为核心的皇家文化旅游品牌,以金山岭、老龙头等为核心的长城文化旅游品牌,以直隶总督署、直隶书院等为核心的京畿文化旅游品牌,以西柏坡、狼牙山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河北省正在通过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文化创意的引入,加快建成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普的品牌旅游目的地,构建河北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体系。应把生态文化旅游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发展,河北有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和多年旅游业发展累积的经验,在京津、环渤海旅游圈中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所必需的条件,按照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原则,扬长避短,发挥好比较优势,抓好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凸显龙头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