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一)宏观政策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强调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层面看,2011年12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充分利用全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自然旅游景观优势,实施品牌引领战略,鼓励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设立连锁网吧、旅游游艺场所,宣传推介文化、旅游项目、推动企业开展合作,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推广,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等举措。2016年实施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成为“助推文化强省、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宏伟蓝图。“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京张联合承办冬奥会和“一带一路”倡仪等深入实施,为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二)文化也是生产力已成共识
国家重大文化产业战略部署陆续出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制定的《文化产业促进法》已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整体部署。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光、历史遗迹、革命文化交融相汇,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条件得天独厚,“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建设、北京携手张家口承办2022年冬奥会等为河北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推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文化和旅游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自2018年起,我省深入实施文化“一工程五体系”建设,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量质齐升,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按照河北省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要求,倒逼文化产业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促使文化产业新业态成长和商业模式创新,拓宽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深化,为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精准对接文化消费需求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动力,有助于我省文化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交通一体化进程加快,举办2022年冬奥会正在拉动京张文化产业集群率先崛起,为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河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国际化视野整合优势资源,有利于提高文化开放发展水平。文化创新创意创造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动能,“文化+”和“+文化”将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提升。
全省上下正以现代传媒、印刷出版、动漫游戏、民俗文化、文化市场、演艺娱乐六大产业板块为主体,着力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推进报业和广电传媒集团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加强动漫产业“创产学研销”一体化建设,培育5~8家全国百强动漫企业,提升原创水平,争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完善产业链,办好动博会,打造“北方一流动漫城市”,形成京津石“金三角”格局。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添了新引擎
京津冀区域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规划》的实施,河北省是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休闲旅游业将会得到政策支持优先发展。早在2014年,北京和天津人均GDP均已突破10000美元,率先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休闲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和区域间交通设施的完善、信息沟通的加强及要素流动的加快,京津冀“同城化”效应日渐显露,京津客源市场与河北旅游目的地的对接更加紧密。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在加强文化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北京、天津、河北省文化厅日前在京宣布一系列深化演艺领域合作的举措,包括政府采购项目相互开放、共同培育演艺品牌、共同委约创作作品、共同搭建演艺资讯平台、组建京津冀演艺联盟等,此举标志着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所签署了《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为河北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得天独厚
河北省内环京津,东临渤海。其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古国燕赵的所在地,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这块古老的土地积淀了厚重多彩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使河北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许多文物资源特色突出,品位极高,不少为全国之最。万里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清东陵、清西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河北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邯郸、保定、承德、山海关、正定、蔚县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邢台、大名、赵州、宣化、定州、涿州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石家庄、秦皇岛、张家口、廊坊4座,沽源、井陉、平山、蔚县、邢台、易县、正定入选《2019 (首届)中国文化百强县》,文化和旅游部下发《关于命名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通知》,公布了2018—2020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井陉拉花)、唐山滦南县(评剧)、唐山乐亭县乐亭镇(皮影)、秦皇岛昌黎县(昌黎地秧歌)、邯郸涉县索堡镇(女娲文化、赛戏)、保定徐水区东史端镇(舞狮)、沧州吴桥县(吴桥杂技)、衡水市深州市王家井镇(形意拳)、辛集天宫营乡(农民画)等9家入选。河北民间文艺资源也十分丰富,各具特色的民间文艺几乎遍布全省。拥有47个戏剧剧种,70余个舞种,其中评剧、河北梆子是全国有名的剧种,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瑰丽文化遗产、丰富的典故传说、醇厚的燕赵风情,使璀璨的历史文化与秀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燕赵旅游图谱。应当充分认识优势,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打好文化旅游这张牌,铸造旅游精品,并将这些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和市场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