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文化旅游培训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文化旅游培训

(一)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生态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

支持省属高等院校设立文化旅游相关专业,重点培养文化旅游产业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开展文化产业人才的国际交流。

实施优秀人才引进工程,积极引进文艺策划、创作、指导、编排和旅游策划、推介、建设等高素质高品质人才,使之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增加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的活力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发展后劲。加强在职培训,逐步建立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抓好文化旅游精品,抢占文化旅游工作制高点,找准突破口,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抓好民族民间文化队伍、特别是民族文化民间艺人队伍建设,传承,保护,发展我省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发展全省各地市文化旅游产业内涵和外延。

处于初级阶段的生态文化旅游业对人才的需要是全方位的,需要从事生态文化旅游专业的科技人员、从事环境教育的科普人员,兼备生态学知识和旅游知识的管理人员,具备生态学知识与市场学知识的经营人员,具备旅游专业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导游人员等。生态文化旅游区培训体系可以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人员包括景区环境管理的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生态文化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这种类型的培训可以采取“借用外脑”的形式,邀请生态学专家、旅游专家等来举办定期讲座、培训等。

第二,一般工作人员的培训。一般工作人员应该主要坚持就地转化的原则,对生态文化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生态文化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进行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应该通过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利益回馈机制,建立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科学校等得到解决。此外,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在岗培训完成。

第三,对当地社区普通群众的环保知识教育。运用宣传教育栏、广播、电视等形式,把生态文化旅游环境保护的观念和当地文化、风俗等结合进行宣传,便于当地居民接受。

(二)加强生态河北、美丽河北旅游培训基地建设

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培训中心”,在打造生态河北、美丽河北上下大气力,提高目前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设施和设备水平。在对现有经营管理、导游等从业人员加大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力度的同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根据发展需要将生态文化旅游管理人才送到国外,送到一流学校,进行一流的培训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引进生态文化旅游的专业人才,更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和管理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三)完善岗位培训制度

充分发挥本地和外地各级院校、旅游培训中心及外地的作用,积极开展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导游培训、旅行社经理培训、饭店经理及服务员短期培训和景区人员培训等。如经常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河北讲学。建立完善上岗资格证制度,确定生态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的时间表,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以保证生态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旅游企业实行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技术等级考核相结合,未经培训不得上岗。上岗后,根据具体岗位要求,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工作。技术等级考核的实质是对岗位培训结果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认定。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长期送出培训与短期集成培训(由旅游部门组织)相结合,使员工素质得到较快提高。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高级行业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到生态文化旅游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和旅游企业进行系统培训。

(四)提高导游的层次与规模

鼓励高学历人士报考导游资格证,加强对导游员的业务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导游资格证的要求,唯才是用,在晋升上做为重要指标,不断提升导游人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