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森林公园建设加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河北省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以“两山(太行山、燕山)”“两翼(张北地区、雄安新区)”“三环(环首都、环城市、环村镇)”“四沿(沿坝、沿海、沿路、沿河)”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建设、冬奥赛区及张北地区绿化、雄安新区森林城市建设、规模化林场建设、太行山燕山绿化、绿色廊道和环城林建设、大运河绿化等12项国土绿化重点工程。全省造林绿化进入规模推进、速度和质量明显提升的新时期。43个县(市、区)参加了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87个县(市、区)参加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营造林超过2000万亩(1亩≈667平方米),提前完成国土绿化三年行动任务,成为河北省林业建设投资最多、规模最大、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发展时期。

河北省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19年年底,已开发出包括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养生休闲基地在内的多种方式的森林旅游产品。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省森林面积9845万亩,森林覆盖率35%。草地资源面积4266万亩,其中:天然草原4214.06万亩、人工草地51.94万亩,全省草原面积达426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7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6个百分点。全省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2.3%。湿地面积1413万亩,占国土面积5.02%,建立湿地公园54处(国家级22处)。自然保护区44处(国家级13处),总面积107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78%。有风景名胜区51处(国家级10处),总面积848.85万亩。有105个森林公园(国家级29个),总面积779万亩。地质公园19处(世界级2处、国家级9处),总面积253.5万亩。沙漠公园3处(均为国家级),面积10.67万亩。国有林场146个,总经营面积1222万亩。

全省森林景观资源25.9万公顷,占全省森林面积的6.6%。森林风景资源类型主要有:山岳地貌407处,湖泊岛屿2068公顷,海滨海岛74千米,漂流河段45千米,瀑布温泉72处,湿地草原14 467公顷,洞穴166处,人文历史440处,天象45处,民俗风情20处(种);另有冰雪、沙滩等多种可开发利用资源。河北省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人文古迹众多,区位优势明显,森林旅游的发展条件得天独厚。2018年我省森林公园旅游接待总人数1000余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30余万人次。由中国绿色时报社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最美森林”,全国共选出16处“最美森林”,河北省有茅荆坝针阔混交林、雾灵山温带森林、千松坝云杉林三处森林入选“中国最美森林”,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各省之首,这也是河北省森林首次入选。截至2019年年末河北省建有28处国家森林公园名录见表2-1。

表2-1 河北省国家森林公园名录

“十三五”时期我省森林旅游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已成为林草业重要支柱产业。各级林业部门抓住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业作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带动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对森林旅游业实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管理模式,一批资源风景有特色的森林公园应运而生,全省森林旅游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多年来,我省森林旅游业已发展成为集观光旅游、森林体验、森林养生、自然教育、山地运动、冰雪旅游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在促进林草业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助推美丽河北和健康河北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涌现了塞罕坝、雾灵山、五岳寨、磬槌峰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森林公园。森林公园不仅是我省自然保护地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开展森林旅游的重要载体。预测到2020年底,河北省森林公园直接收入超过7亿元,客流量达到1180人次。森林公园直接收入将以3.5%~6.8%的增长率递增,客流量将以2.4%~4.4%的增长率递增。

(二)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森林生态文化旅游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对调整林业经济结构,拓宽林业多元化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森林生态旅游是林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凭借着森林独有的资源优势,对于加快森林旅游建设步伐和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投入资金不足,产业化程度低

河北省森林旅游业发展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短板,就森林公园处的地理位置来讲一般都比较偏僻,多数处于原生态环境,要经过各方面人性化的设施建设,才能适合旅游。由于资金的拨付力度不足,直接导致通信、供电跟不上脚步,建设的不完善,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不利于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的知名度是关系旅游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河北省森林旅游虽然起步较早,拥有较为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但森林生态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创意不足,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对市场的需求了解和旅游产业的科学化管理,未形成特色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导致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未能取得大发展的绩效。

2.部分地区存在盲目开发,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

随着人们对于森林旅游需求的日益强烈,森林生态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地方政府在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把森林旅游确定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但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由于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盲目开发,在缺乏相应的开发经验和管理制度约束下,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环境的保护不利。当旅游环境破坏后,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锐减,最终导致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3.在一些地方专业人才缺乏,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旅游服务水平低是发展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存在的一大问题。具体表现一是从事森林旅游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拥有深层次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更是紧缺,导致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低;二是一些地方存在餐饮设施和餐饮用具陈旧现象,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住宿条件和饭菜质量也存在过质次价高的问题,影响了服务水平。因此,许多游客对森林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并不是不太满意,导致旅游人数减少,最终影响到了森林旅游产业的收入水平。”

4.森林旅游活动中淡旺季过于明显,服务存在跟进的困境

河北省地处北半球,属于温带大陆性季节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由于游客的出接待人数区别比较大的现象。现实情况是很多景区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前瞻性与科学性,旅游旺季往往会出现资源短缺,服务难于跟进的困境,有时甚至给森林的自然生态带来很大的破坏,比如游客扎堆涌向少数景区,践踏草地、私采花卉、损折树木、非降解物质塑料袋等遍地散落;另外,在一些林地的动物园也常出现对动物简单粗暴的骚扰和投喂食现象,造成动物在旺季时过量进食,而在淡季时却又难于觅食,不利于动物的正常生长繁殖。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应对淡旺季的措施和办法少,主要景区相连相通差,没有连成大循环”

5.游乐项目少,旅客体验不深刻

在一些森林旅游区,旅游系统不健全,链条比较短,森林旅游本身就以森林资源为基础,招揽游客最重要的是自然景观,但是其他的游乐项目过少,则不容易让游客长时间逗留,无形之中就减少了景区的经济效益。”

6.森林公园法律法规待完善,运营监管应加强

有关森林公园建设的法律法规还不够系统和完善,缺少规范化的制度,导致森林公园建设的法制化进程就会大打折扣,违规、违法、不道德的行为屡屡可见,轻则破坏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重则威胁人身安全,侵犯森林公园的合法权益。游客购物环节承担风险加大,对当地居民经营摊位售卖过期的、发霉的如松子、榛子、蘑菇等森林特产,造成顾客买回后悔不迭(课题部分组成员曾经在某国家森林公园调研时亲身经历过),森林运营部门监管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