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旅游是振兴乡村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生态文化旅游是振兴乡村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43处提到“生态”,其中12处谈到“生态文明”,78处出现“文化”字眼。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党中央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为重要目标,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时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2018年省委主要领导在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提到,到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美丽河北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供给质量不够高,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需要健全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河北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弥补发展中短板。

《河北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统计的数据:2019年河北省全省总人口达到7 591.97万人;全省生产总值35 104.50亿元,占全国第1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 348元,比上年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152元/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051元/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 587元/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023元/年。见表1-1。

表1-1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统计公报中国内地省GDP排名

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不确定因素增多。我省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从近期看,这种叠加影响仍在持续,结构调整阵痛凸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长期形成的“东部区位,中部水平”的局面这些年虽有改观,但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2015年省内GDP为29 806.1亿元,全国排名第7位,到了2019年虽然GDP总量增加到35 104.5亿元,时隔4年,但已退步到全国第13位。2020年我省国家级贫困县,将实现全部摘帽脱贫,但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些地区脱贫摘帽后对物质、精神、娱乐等需要将相对增强,要保住长效脱贫,避免返贫,就要在当地资源上做文章,要与振兴乡村经济相结合,要寻找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开展生态文化旅游,不失为一种路径选择。

从目前情况看,河北省一些开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区域,地处边远山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资源利用的替代方式和就业机会,减轻了资源压力,缓解了自然保护与当地资源利用的矛盾。通过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解放了当地居民对原始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改变原有资源的利用形式,同时有效地带动这些地区资源的招商引资,促进山区开发和建设水平的提高,实现劳动力转移,加快资金积累,对推动河北省乡村振兴建设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