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生态文化旅游教育和研究力度
(一)对游客的生态文化旅游教育
在生态文化旅游开展的初期,在人们生态意识普遍还较薄弱的时期,应当有对游人踩踏草坡、乱扔垃圾或采拔植物等不文明行为的警示。生态文化旅游区要将有关自然和地方文化的信息融入环境教育材料中去;对游客的生态与环保意识的教育要细究措辞,体现对人的尊重和信任,注重说理,要告诉游人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的危害性等,在正确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讲求艺术性,不用“禁止”“请勿”等简单祈使语气,应使用柔性化或趣味化语句,使游人更易欣然接受,在心情愉悦之中接受教育。这一点可以考虑采集群众智慧,向公众征求精彩标语,增强游客与景区的互动。作为生态文化旅游者,他们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某些时候也能够自觉地保护环境,但他们的环保意识并非根深蒂固,当周围的人实施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时,他们不会指出其错误,还可能受到影响,随波逐流地做出一些有损环境的事情。因此,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引导游客健康绿色消费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考虑到国际游客与可能纷沓而来的外国专家和科考队伍,所有的标示系统都应有准确的英文翻译与之对应。
(二)对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态文化旅游教育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当地社区居民显然是这一旅游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利益相关体。很多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因为没有顾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而在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和管理中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和敌视,从而对游客也产生了影响。肯尼亚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先驱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说明,注重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对于发展旅游业有诸多益处,让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区的规划、开发和经营管理中,让当地社区居民从旅游开发中获益,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是构成旅游资源的基础,是吸引游客的根本,从而使其自觉地保护环境。事实证明,当地居民自发兴起的环境保护行动比其他方式要有效得多。
(三)对科研院所的生态教育与研究
一要把生态文化旅游教育和生态文化旅游研究真正纳入旅游发展计划之中,在政策、资金、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实质性支持。对河北高等院校旅游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予以实质性支持。以河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地质大学为主体,吸收旅游、地理、地质、历史、农林业、经济、管理、英语等专业从事旅游研究的学者与教师,并引进相关人才,整合成立一所河北生态文化旅游学院,特设生态文化旅游管理与开发专业,打造河北最高等级旅游教育基地。
二要同旅游院校合作,建立河北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作为河北生态文化旅游学术研究的阵地,为政府决策及时提供科学依据。
三要有实力的高等院校通过申报旅游管理硕士点和已有的相关专业硕士点设立生态文化旅游研究方向的方式,培养一批紧缺的高级生态文化旅游人才。
四要将高校的旅游专业师资送到国内外著名高校以访问学者的形式进行强化培训。
五要高等院校旅游系(专业)和各级中等职业学校应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要走出去、请进来,采取开门办学的方式。
六要旅游教育协会每年至少召开 1~2 次旅游教育研讨会或区域经验交流会。由旅游教育协会牵头,组织专家编写生态文化旅游的导游教材,使导游教材实现“本地化”。